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下常见的病症,炎热的气候,不仅对人体生理影响很大,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也有负面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情绪中暑”的症状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拉四忘事情;二是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洗鼻子,也要求旁人照做,否则就大发脾气,甚至不吃饭、不睡觉等等。
精神病学家研究也发现,当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躁动不安、喊骂、摔东西、自虐(含自杀)的几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而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要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呆得过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且要尽可能地收拾得空旷些,避免拥挤感,从而达到白居易诗中描写的效果:“眼前无常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当然,防治“情绪中暑”,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内经》主张,在炎夏之时要“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持此态度,方可“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故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注意培植浪漫情绪,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畅思暇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正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言:“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对于一些浪漫素质不高的人来说,只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同样也有利于忘却夏日的炎热。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有“情绪中暑”症状,要耐心开导,用温情细语给他的心里送上清凉,有条件的话,应该陪他到海边、湖边、河边或公园、森林等凉爽之地去走走,习习凉风和迷人景致会使他暑热顿消、心静如水。
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平时就要注意情绪锻炼。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要有自知之明,遇事量力而行,要相信别人,多为别人着想。还要学会倾诉,尤其是有苦恼时,不要闷在心里,可向亲朋诉说一番,甚至大哭一场。当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后,人生的许多艰难困苦都会在冷静中得到克服,区区炎热天气,又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