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卫东带领科研人员在印尼海域完成了第一次观测,自此,我国首次在东南亚国家内海开展长期海洋观测的序幕已经拉开,这也是中国和印尼两国海洋科学家第一次合作实施海洋科考。
据了解,此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派出9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乘印尼调查船在印尼爪哇岛东南方水域布放一套为期一年的海洋观测潜标系统,开展了邻近海区的海洋环境调查。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有关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分别约占印尼贯穿流相应输运量的1/4。这表明,南海是全球大传送带这一全球海洋最主要热盐环流系统的重要通道之一。
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源主要来自印度洋季风,通过南中国海进行输送,因此印度洋的海洋变异及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对我国短期气候变化预测有重要价值。为此,双方确定在印尼内水及邻近海域进行长期联合观测。在我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及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印尼海洋与渔业局曾在2006年分别签署了“南海―印尼海水交换及对鱼类季节性洄游的影响”和“爪哇上升流变异及对鱼类季节性洄游的影响”合作项目的协议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定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分别实施这两个合作项目共9个观测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