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发明家笔下的发明史

2007-10-11 09:47:49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杨虚杰





人们一直在关注3个本源的问题,即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包括爱因斯坦都曾感慨,世间最不可思议的是,人类作为宇宙的产物,居然能够理解宇宙。爱因斯坦带着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兴趣的感觉,从事他的研究。

“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感受和体验。我提出和它们同样重要的第四个本源问题,就是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有别于大自然的世界。我没有能力回答前3个问题,但我试图探求第四个问题的答案。

——张开逊谈为什么写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一本书,12载探究思考,7年写就。在什么都追求速度的今天,它会是什么样?一位发明家、科学家研究发明史,在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中,也不多,它又会是什么样?我国著名发明家、电子物理学家、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开逊先生最近撰写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将会回答这些问题。

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关键词:

发明家的视角 科学家的笔法 智者的情怀

“在农村的菜市场上,看见一棵白菜,再看见周围的杂草和野树,我会对这棵白菜肃然起敬。仔细想一想,这棵白菜和周围的杂草是多么的不同,那么多的杂草,而唯有这棵白菜可以吃,白菜世世代代与人类相伴,老人孩子都爱吃它,并且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口味,这棵白菜的故事就是人类的故事。”

张开逊就是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发明的,也是以这样视角完成这本书的。他对发明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有别于自然的新事物。

这本书按照历史的转折分为12章,每一章都必不可少。从我们的祖先不再用双手移动身体、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为人类发明活动的序幕,一直到人类的飞天梦想、航天技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都在这12章中。”与传统的科学史技术史史家截然不同的是,作者把人类开始写字、把语言的发明、把大学的出现也作为人类的重要发明。他说,语言是人类重要的奇妙的高科技发明,使人类走出动物世界的脚步更快。大学对人类至关重要,它在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中不可或缺,因为有了大学,人类才有了研究学问的地方。而在阐释一种发明时,通篇都能发现作者的一种探索:这个发明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人类从这一发明中得到哪些好处?是在什么背景下创造发明的?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求学治学的过程,他力求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

张开逊是学物理的,他写历史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对火的发现的论述就和我们过去历史书的讲述不一样。他首先把火的科学内涵界定清楚,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火的意义。他认为火不是发明的,火是宇宙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人只是发明了利用火的技术,包括产生火源、控制燃烧和保存火种的技术。他认为谈论任何问题时,概念一定要清楚,概念是学问的基础。

在这本书里,张开逊对很多事件给出自己的解释,比如说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发明以及对中国古代发明的论述。这种解释并不引经据典,也不是文献的考证,而是作者自己深入研究的结果。

张开逊在写这本书时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一定要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写,“对人类作云中观”。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超脱、才能保证客观、才能摆脱知识情感和时代的局限。虽然作者力争作客观的描述,但写着写着就由不得自己了。当看到人类的悲观艰难的时候,不由得发出叹息;看到人类杰出的智慧时,又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而看到人类走到岔道中去、执迷不悟的时候,又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懑,谴责人类的荒唐。最明显的地方是作者对原子弹的介绍。

作者为“人类亦可能被荒唐的欲望驱使,滥用它们,跌入深渊”而感到深深忧虑。书中列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美国生产了7万枚核弹,苏联生产了5.5万枚核弹。到2007年初,俄罗斯核武库拥有近1.55万枚核弹头,其中5670枚核弹处战斗值勤状态;美国拥有9660枚核导弹,其中5735枚在役。对于这种“伟大的发明”,作者只能万分感叹地说:“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动物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知道需要的程度,而人类却不然。”

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作者说,写到最后,突然感到没有办法收尾了,他选择了以卡尔萨根描述地球是“一个黑暗背景中孤零零的暗淡蓝点”的话语,来表现作者对地球上脆弱生命的悲悯。

“感悟世界,帮助人类”是张开逊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每一个哲学家和智者都怀着对人类的大爱。这种爱、这种人文情怀流露在书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正如书名的寓意,回望,是为了前瞻,人类是唯一可以决定人类未来的物种,而人类明天将发明什么,它对未来产生哪些影响,人类无从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明才刚刚开始。人类的发明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和尊严。作者说,这本书实际上是为每个人写的、是为人类写的。人类的发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故事,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每个人都在享受这个故事描述的成果。

这本书与其他书不同,它没有内容简介,因为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它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思想史、技术史、科学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本书提供给读者的启示是全方位的。

有人看完书后慨叹,它是中国版房龙的人类故事。

每一个字都是自己写的

关键词:

构思 语言 图片

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曾经强调过,一个历史学家不仅应该能大刀阔斧,也应该能用锈花针。张开逊的这本书正是使用了这两个利器。大刀阔斧者,在这本书里应该是历史的脉络、刚性的知识,绣花针则是每一个发明家和他们的发明故事。用张开逊的话说,写的都是大事情,但都是从小事情着手的。他不仅作云中观,也把事件拉近,给以特写镜头。“只有特写镜头能够表明这个时代的最本质特征。”比如作者写得最为详细的蒸汽机部分,这部分从蒸汽机产生的过程一直追溯到蒸汽机产生的思想源头,再到这一技术最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深刻阐释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但是本书读过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作者笔下数十个发明家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多舛的命运,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1995年起,作者应中央电视台之约,曾讲了4年发明创造的故事,2000年始,又在《百家讲坛》作过一次与本书相同题目的演讲。这或许也使得本书细节非常精彩。

本书12章,基本以编年为序,撷取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重大事件,并辅以重点深入的专题,延伸出一个横切面。比如写到中国古代发明,经常有世界的参照与对比。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张开逊说,在他眼中这是一部人类的发明史,不分东方和西方。

“学者的墨迹应该像殉道者的血迹”,这句有些悲壮的话是张开逊先生愿意引用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无论在任何场合的发言,他的讲话总是令人耳目一新、颇有特色。他自己也追求言之有物、出语不凡。记者采访他的文章,多是使用直接引语,甚至用他的话做文章的标题,因为,他的话凝练又富于哲理。他对笔下文字的在意,这次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本书里。他认为,在学者的笔下,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有意义的。

当张开逊认为不得不为这本书写一个前言时,他为这个前言修改了12次,以至于这本书的出版日期都受到影响。几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他仔细斟酌。记者采访时,以不专业的语调把这个前言朗诵了一遍,发现它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和语言的质感,但当记者误读一个字时,张开逊立刻听出来。由此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贾岛对自己诗句的推敲,联想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编辑喜欢他的一些警句,特别在每一页选一些摘出来,附上醒目的框。也是这本书的看点。大凡用心之作,总是值得回味和咀嚼。张开逊在书稿未完之前,随手翻开一页读起来,总是让自己欣喜不已。他说,好像每一字都有情感、每一字都有生命。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有深邃的思想才有精彩的语言”,当记者想找寻作者富有智慧理性、清新隽永的文字奥秘时,作者没有给予实用的答案,他说,讲科学的书,应该像科学本身一样朴素、像历史本身一样真实,这是语言明朗的要义。写科学技术史应该理解科学、理解历史。

自从开始思考人类发明这个话题,张开逊就开始全方位地沉浸其中,他一方面快乐地沉浸在每一个发明的美妙精彩之中,一方面苦思冥想着一句话该怎样说、一个概念该怎样诠释,“写的过程非常快乐”,张开逊说。他甚至在游泳池里一边游泳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这种全方位还表现在从那时起,张开逊就像一个雷达随时随地搜索着为他所用的资料和图片,他的相机也随着他的出访、参观,捕捉令他感动的画面和场景。因此,这本书的60余幅图片,又是可圈可点的了。作者在1000余幅图片中选入书中的近200幅,其中有一些是他自己拍的。

几乎每一幅图都会说话,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而图注这样不起眼的地方,也不被作者忽视,“每一幅图注都是我亲自写的”,有的诙谐、有的令人思考。比如作者写到“飞翔之梦”一章的气球升空时,用了一幅图,创作于1803年,图的内容是有人建议拿破仑采用气球战舰和挖掘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办法进攻英国,那幅图表现了想象中的大战的情景。张开逊在图注中写到,气球刚刚升上天空,人们马上想到赋予的它的战争使命。

这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信息量很大,封面封底也在传达珍贵的信息。封面封底的背景图案是达·芬奇在公元1487年留下的手稿。作者告诉大家,它由180幅有序排列的草图构成,其中有植物、动物、人像、建筑设计和发明构想,至今人们仍不明白它的确切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