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各地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大学,就性别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问题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展开讨论。
此次研讨会以学术报告为主,并采用报告、评论、提问、辩论、答辩、自由发言等形式。来自中央党校、中国妇联研究会、全国妇联研究所以及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48位研究者上台交流。参与人员不但涵盖高校、妇联、党校3个系统以及台湾的妇女理论研究人员,还吸引了历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新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男性研究者。讨论内容涉及公民性别意识培育、女性权益保护、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发展、社会组织变迁与女性发展、女性的社会参与等热点难点问题。
“社会和谐源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两性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李慧英在会上说,从中国社会到国际社会、从理论到实践都表明,性别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人们的性别观念得不到改造和更新,就没有性别的和谐;没有性别间的和谐,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而要想实现社会性别意识推广的主流化和大众化,就要将社会性别意识渗透到实现和谐社会的政策中去。
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认为,尽管早在1995年我国就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现已取得可喜成就,但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说明,真正实现“性别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郑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研讨会组织者之一董广安教授表示,举办研讨会加强妇女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创新,也将对深化妇女理论研究和推动平等的性别和谐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据了解,“社会性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社会性别理论流传到世界各地。如今,性别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