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至6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铁道部组织青海省环保局、西藏自治区环保局等单位,对新建铁路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举行了环保验收。
据介绍,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沿线分布着可可西里、三江源、色林错等多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类型众多、面积广阔的自然湿地;全线通过柴达木内陆河、长江、扎加藏布内河、怒江、雅鲁藏布江5大水系。工程概算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5.4亿元,占总投资的4.6%。
验收结论认为,该工程环保手续齐全,严格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有效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提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和要求。在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并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环保管理模式,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大规模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种草和移植草皮等,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高原高寒植被、湿地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和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环境管理制度、环保科研攻关、施工期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2004年至2007年开展的野生动物通道观测结果和有效性分析表明,铁路沿线设置的路基缓坡、桥梁下方、隧道上方3种33处,总计59.8公里的野生动物通道,对沿线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种群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藏羚等野生动物已逐步适应了新的栖息环境。
此外,验收委员会认为,鉴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需进行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应继续开展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及野生动物对通道适应性的跟踪研究;铁路沿线应设置永久样地,对植物群落、土壤、冻土和湿地等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对沿线水、气、声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监测。在此基础上,应于2010年启动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