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15日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3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的消息传来,今年有关诺贝尔奖的悬念被一一揭开。昨天还在实验室不为公众所知的科学家瞬间成为偶像,现在他们的照片和成就则占据了各种大小报刊的重要位置;就连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诺贝尔奖晚宴也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最新出版的《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一书则告诫我们:通过调查诺贝尔奖得主走过的不同道路,还有一个教训必须知道,那就是不存在得奖的终南捷径。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有多远
很久以来诺贝尔奖就成为了唯一得到公众广泛承认的科学奖项,直到今天,它依然享有高出人们想象的声望。诺贝尔奖激励着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和学生,它增加了公众的科学意识,并给严肃的科学世界带来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正如新近出版的《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一书作者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教授所说:“走过一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已经成长为一种巨大的传统,科学家乃至国家之间的一种知识联系,如果再考虑到它每年一次的评选,它甚至也成为非科学群体之间的一种知识联系。”而这也成为那些试图揭开诺贝尔奖神秘面纱的图书往往会得到普通读者,而并非只是科学家们青睐的重要原因。
围绕诺贝尔奖来做科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与诺贝尔奖似乎很久以前就结下不解之缘,多角度、深层次开发诺贝尔奖相关的著作,已然成为他们的一大出版亮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潘涛幽默地用“戏说”诺奖、“反说”诺奖和“正说”诺奖来归纳他们出版的与诺贝尔奖的相关著作。
的确,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泡沫——“搞笑诺贝尔奖”面面观》竟然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与诺贝尔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然这也是国内的读者与这个“搞笑诺贝尔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由哈佛大学的一些教授,其中甚至有以前的正牌诺贝尔奖得主创办的“搞笑诺贝尔奖”,创立的初衷是拯救不同凡响的天才创意。现在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前夕举办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也常常让全世界为之捧腹大笑,但在它1991年刚刚开始举办的时候,知道的人并不多。潘涛最早是在《参考消息》上发现了“搞笑诺贝尔奖”的一小块消息,此后,他每年都会收集有关的报道,后来他发现果然国外出版这方面的图书,就抢先把版权买了下来。他觉得这种戏说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诺贝尔奖的距离,“而且这些科学家都是在正儿八经地研究很奇怪的科学问题,这也是科学精神啊!”此外,《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也是一部“戏说”意味的图书。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霍夫曼。他们围绕氧的发现权,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蓝本,虚构出一个剧本,讨论诺奖只颁发给在世的人这条标准,在剧中他们反其道而行之,要搞一个“追认诺贝尔奖”。
提到“反说”诺奖,很多人都会想到2005年出版并获得广泛关注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这本以严谨的科学史研究态度向渐渐被人们供上神坛的诺贝尔奖开炮的图书,无疑成为了这一领域中的一枚“重磅炸弹”。
而今年出版的《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显然走的就是“正说”的路子。这本书在国外出版后大获好评,作者甚至应邀就这本书的主题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了演讲。潘涛发现这本书以后,马上联系版权,并找到专门研究诺贝尔奖的科学史博士节艳丽翻译此书。
潘涛介绍说:“其实我们出版的相关著作还有国内原创作品《诺贝尔奖百年鉴》、科普书系‘金羊毛书系’,其作者都是诺奖得主,而‘哲人石’传记系列中,诺奖得主的传记就更多了。对于中国读者,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始终有魅力,围绕诺奖来做科普图书、做科学传播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形式。”
科学家眼中的诺贝尔奖
《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的作者豪尔吉陶伊教授本人就是杰出的化学家、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他出于爱好专注于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历史的研究,并且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获得许多珍贵资料,他还采访过100多名当事人,其中有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作为一本科学家的著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诺贝尔奖。作者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讲到:“本书并非主要是关于诺贝尔奖的,而是关于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的。”这本书更加关注的是:哪种类型的科学家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他们是怎样被挑选出来的?他们以及他们的获奖研究是否具有一些普遍特征?书中描述了诺贝尔奖的遴选程序、影响获奖研究的普遍因素以及诺贝尔奖对科学自身的作用。他分各个章节讨论了各种与诺贝尔奖有关的因素:能否克服逆境,如何选择好的导师,如何选择开始一项研究的好的场所和团队,以及如何在恰当的时候为自己的研究成果“造势”。当然,成为获奖者以后他们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这本书中也有许多有意思的案例。
本书的译者节艳丽说:“一般来说,讲诺贝尔奖的图书都是具体地讲科学成就的相对多一些,比如获奖者的简介、他的科学成就等等。这本书的角度比较特殊,全书整体比较通俗,讲的内容也是普通读者对诺贝尔奖最可能产生的疑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兵教授刚刚看完这本书,他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这样评价这本书:“基本上是一本很朴素的、白描式的汇集了很多素材的书。作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有机会去采访很多人,从资料的准备、亲身的感受以及跟他们的交往等等方面是有优势的,但他的局限是他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人文方面的研究者。这一局限使他的书更加朴实,不是一种很强的学术研究指向的,而是一个科学家的闲谈。他汇集了很多大家不熟悉的材料,给未来的研究者很多线索。而且这些材料也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审视诺奖。”
“一正一反”说诺贝尔奖
同样作为一本试图揭开诺贝尔科学奖神秘面纱的图书,很容易让人将这本书与《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来比较。
潘涛说:“这本书相对于《权谋》反差比较大,几乎是一正一反。《权谋》是以一种科学史的态度写的,引文都是有出处的,甚至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引用某个人说过的话。而在《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一书中,多数是给诺奖一个正面的形象。《权谋》提到的一些事例,它提得很少。当然,这本书也提到诺奖跟政治的关系,显然这是摆脱不掉的。就如这本书的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诺奖、跟诺奖有关的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豪尔吉陶伊教授单列出一章来描述那些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们,其中不乏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他写道:“诺贝尔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过去的成就上,激励我们向楷模学习。虽然如此,当我看到诺贝尔奖给那些获奖者和那些有资格获奖但终究未获奖者在生活和科学史里的地位带来的差异巨大的影响时,我还是感到些许悲伤。”
“《权谋》是一种有特定立场和取向、观点鲜明的研究,它的材料是服务于作者关注的特定视角。而《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不是一个特定的视角,是试图面面俱到的一种汇集,这本书中不仅写到像《权谋》里涉及的学术政治、个人的偶然性、诺贝尔奖的不公正、不完备的内容等消极因素,积极方面的内容也有。作者在叙述中基本是用别人的观点,直到在最后的总结里才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总结出的这些话是很有启发性的。”刘兵说:“让读者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诺贝尔奖,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消除诺贝尔奖神话的作用。像这种比较严肃的、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诺贝尔奖著作,我觉得是十分具有出版价值的。”
百年一梦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之梦何时能圆,每年随着诺贝尔奖颁奖的到来,这都会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情结了。
豪尔吉陶伊教授得知这本书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时,十分高兴,他还专门为中文版写了一篇序言。此外,他在书中的一个地方也提到了中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一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他用埃克斯蓬的一句话来回答——“建议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
刘兵说:“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这是一种好的愿望,但是如何对待这个情结呢?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虽然作者是针对具体的科学家来说的,但是它对于一个国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书中的这段话就是——
“从事科学工作的目标直指诺贝尔奖,特别是从科学生涯的早期就这样做是徒劳的,也达不到目的。相反,科学家的目标应该是指向提出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理解各种现象,并且应该为了这样做能搞出答案或者得出意外结果而开心。为了成为一名好科学家,需要基础广泛的教育,而且在科学家生涯中关键的一步是选好就读研究生的学院,包括选好的导师。除了候选者的天分和勤奋之外,这是顶顶重要的因素。然而,通过调查诺贝尔奖得主走过的不同道路,还有一个教训必须知道,那就是不存在得奖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