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董迎春:“腊肉”是一种象征

2007-6-19 08:56:15
来源:科学时报/孙琛辉




不久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董迎春,在其创办的“常跑读书班”贴出一则招生简章,其中一条招收要求是:读书班学员须交腊肉1斤,或家乡大米10斤。这引起了很多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在沸沸扬扬的讨论声中,董迎春又于6月4日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第四期读书班的开班时间以及授课内容。日前记者采访了董迎春。

阅读经典,小班教学

在学生的描述中,董迎春上课从不看教材,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并总是慷慨激昂。然而,在大学的课堂上,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一次面对上百名学生,他无法完全因材施教。而在他看来,文学与人文精神靠得最近,今天的中文系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人文传统,这种思想,促使董迎春开设读书班来培育自己眼中的精英。

从2005年3月开始,董迎春先以沙龙的形式组织交流,挑选一些文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自己15平方米的宿舍中,以大学内教育研究生的方式和本科生探讨。2006年暑假,他正式开办“常跑读书班”,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知识与创作的训练。读书班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招收的都是校内学生。而即将于今年7月16日开始的第四期读书班,则有了一些变化。

与前三期相比,第四期读书班,增设了“中国古代典籍研读”,还将在广西民族大学孔子雕像前举行开班仪式。学员也不再局限于校内成员,15名学员中将有4名社会成员。读书班还将从学员中评选出7~8名成员,发给每人200元的“读书班奖学金”。读书班研读的书籍包括:中国古代典籍、英语文学原著、中西方文学经典研读。以自学、轮流讲授、讨论等“小课”形式为主要学习形式。主要是使用董迎春自己的5000余册藏书。授课教师除了董迎春自己,还包括一些广西比较有名气的作家或专业人士,大多为友情授课。

董迎春希望读书班可以使学员具备知性、谦卑、博爱、宽容等精神,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在读书班,董迎春要求学生不能反驳他的意见,上课不能迟到,或者必须读经典。他在报名启事中已经清楚列出:学生迟到两次或者缺席一次者,为自动退出。董迎春说:“80后非常自我,不容易接受一些别人的却是好的创作方法,所以要给他们最严格的训练,让他们读一流大师的作品。按照我的理念,让他们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从每个细节培养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他试图实现自己的诺言——文学是精英的学科,文学经典的研读有助于培养文学精英。但他对“常跑读书班”的办班理念,更是希望由文学精英的培养最终转向社会精英,让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责任感。

董迎春对记者解释:“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文学精英在我看来就是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如果按照他的这个标准,读书班的前三期学员的确都达到了这个层次,绝大多数成员都取得了文学创作的成绩,在《青年文学》、《红豆》、《广西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200篇。董迎春也很自信地表示:“我教的学生肯定是最有优势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还包括人格上的。”

读书班来源于人生感悟

董迎春197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母亲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一位农家子弟,他深知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而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董迎春感觉“有些波折也算不上坎坷”。中学毕业,他考上高邮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又争取被保送到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报考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由于1分之差,被调剂到了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被广西民族大学聘为教师,教授“写作学”、“新闻与传播”、“诗歌创作”等课程。从此圆了自己的大学教师梦。

读书期间,董迎春遇到的几位教师对他影响很大。大学时有一位叫叶橹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叶橹老师的书学生可以随时借,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他请教,而且总是第一时间得到一种回应。那时,董迎春就暗下决心,将来如果做老师的话,要像叶橹老师那样爱护自己的学生,将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联系起来,在大学讲台上将“爱的种子”传播下去。

董迎春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开始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于2006年获得全国高校诗歌奖、广西青年文学奖,2007年获南宁市优秀作家称号,成为广西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求学路上没有太多波折的董迎春在生活上遭遇了一次重大的打击。2005年,董迎春的父亲因为胃癌永远离开了他。此前的2003年,在村医务所工作的父亲被人怀疑偷了医务室的药,受不了冷嘲热讽的父亲辞职回家,不久就检查出了胃癌,化疗了一年后,自觉没有希望的父亲坚决要求出院,后来绝食而死。 那时董迎春虽然在读研究生,却也省吃俭用并利用自己业余打工的钱为父亲凑了2万元的医疗费。父亲的去世让他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一种世态炎凉。“现实社会世态炎凉,我走出来了,我想用我的经历与感悟来激励学生,让他们也努力进步。”

读书班名为“常跑”,取自董迎春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乐观坚强的阿甘成为他的精神寄托。“阿甘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阿甘一样,我的生命也是在不停地奔跑。我是一名农民子弟,我个人的过程就是奔跑的过程,我从来不轻易向命运妥协,向世故与投机、谎言妥协。我希望我也能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找到真诚、信仰、勤奋、奉献带给内心的喜悦与充实。”董迎春这样对记者说。

董迎春的日常工作生活简单、单纯,他说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思考、最有乐趣的工作就是教学。除了备课、上课、搞文学创作,董迎春能想到的事情就是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散步。他经常利用这段时间,与学生交流文学与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在思考、教学、与同学的交流中,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为什么选择“腊肉”?

董迎春本科学的是现代文学,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西方解构主义理论。今年他考取了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文艺学与文化批评专业博士,开始转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期读书班也是首次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阅读的也将是比较浅显的典籍,董迎春想通过读书班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并形成比较趋同的理解。由于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处在认识与学习的初始阶段,董迎春坦言“还没有想到对国学有所创新”。

为什么会选择“腊肉”?董迎春说当时他写招生启事的时候,脑海里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想尝试按照孔子的老规矩(“自行束修以,吾未曾无诲焉。”)来办事,“这是孔子说的,不是我的创造。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好老师、是道德的楷模,所以选择了他的方法”。

董迎春解释,“交腊肉”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代表了他作为当代年轻的大学老师对心目中“贤师”形象的孔子的认同与向往。也就是说,不是仅仅指向儒家学术的传播,而是将孔子看成一种方式激励老师们向贤师、好老师看齐。同时,通过此“仪式”,强化读书班成员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让同学懂得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心自觉与学习的积极力量。

董迎春表示,自己的学识也很有限,更主要的是作一种教学的尝试。他同时希望,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能够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