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张凯:中国软件外包 应对危机前的挑战

2008-3-6 13:36:18
来源:科学时报/计红梅




《福布斯》近日发表文章称,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印度外包业务可能会走向衰亡。其实,对中国而言,这种危机同样存在。作为未来几年中国软件行业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中国的软件外包应该何去何从?

据印度IT行业组织Nasscom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印度信息技术和IT服务业将提供40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7%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带来33%的外汇流量。然而,《福布斯》近日发表文章称,随着印度工资水平的提高,未来10年里,那些低附加值和容易被自动化替代的外包工作将逐步在印度消失。

这种危险同样存在于中国。

危机来临前的储备

《福布斯》网站的文章在分析印度之所以会逐渐丧失优势时指出,印度科技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印度人不负责思考,只负责执行客户的想法,印度并没有学会创造自己的科技产品。

“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也必须在危机来临前积蓄起自己的实力。”曾在日本和美国从事了10多年软件开发工作的张凯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张凯现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她在日本国立三重大学获得计算机工学博士,回国前是美国CMC公司亚太地区技术主管经理。

如果印度外包业务的成本优势由1∶3变为1∶1.5,那么再使用印度劳动力也就失去了意义。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这样的情况也很可能在中国出现。张凯认为,中国要想在世界IT产业链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就必须多承担一些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这一类上游工程,尽快将国外的软件技术消化、吸收并为己所用,在软件外包中从受包方变为发包方。而在此迁移过程中,“如何做到软件工程的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张凯将其在日本公司工作的一段经历告诉了记者。当时,那家日本公司曾经把一项软件工程包给一家中国公司。当软件第一次送回来时,她的那些外国同事们都觉得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对中国的软件水平非常认可。不过,软件中难免出现一些程序上的不适之处。该公司就将该软件送回国内返修。可是再次返回时,张凯国外的同事对中国软件的评价就开始发生变化,觉得“中国软件不够规范”。

张凯告诉记者,在修订软件程序中的不适时,本来那家中国公司应该在返回软件的同时出具对该软件不适原因的说明书,并附上修正范围的报告和相应的测试书等,但是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请查收软件包,贵公司所指出的不适之处都已作了修正。”

“这是我放弃海外高薪、回到国内的原因之一。”2003年6月,张凯回国工作。她认为,软件工程设计的不规范是阻碍中国公司进入外包上游的主要原因。中国的信息技术要想与国际接轨,必须克服这方面的缺点和问题。

培养软件业的“桥梁工程师”

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是张凯回国的另一原因。

张凯告诉记者,要想让中国的IT尽快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的“桥梁工程师”,即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外语功底的人才。出身教育世家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这一方式,希望以一人之力带动更多的人推动软件工程规范化。

回国后,她一手建立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担任该专业的主任,并组建起教师团队。为了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理念,张凯还主编了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等系列教材及参考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软件工程设计与管理方法。

为《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一书撰写了序言的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和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教授均认为,与日本软件业相比,我国软件业中普遍存在轻视设计工程和测试工程而重视制造工程的倾向。虽然近10年来,我国很重视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但多数是位于制造工程层次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首先决定了我国独自研发的软件产品市场成功率低、市场寿命短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发展,我国软件开发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最近几年,我国的软件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沿海地区对日本的软件出口更加显著,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承接来自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许多软件企业在这种势态下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外包型软件企业迫切需要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

他们认为,张凯主编的《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一书内容紧贴工程应用实际,体现了工程中的成熟技术和工程案例。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还不多见。他们希望,该书的出版可以为应用型著作树立典范。

教育随市场而动

“在为学生讲解规范化软件设计时,双师型教师非常重要。”张凯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兼备教学和企业经验的老师。只有通过双师型教师授课,理论才能够与实战经验有机结合。

张凯认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除了寻找双师型人才之外,还可以在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中培养。以北航软件学院的经验为例。他们通过安排没有企业经历的老师接触企业实际项目、走访企业、与企业高层人员座谈等形式,使之很快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运作流程。北航软件学院的同学反映,张凯讲授的“规范化软件设计工程”这门课让他们受益匪浅,仿佛亲临软件开发现场。每当课程要结束时,同学们都强烈要求能否让这门课再加课时,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这门课无论是应对现在的企业面试,还是应对将来在企业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随市场而动。”张凯说。他们经常跟企业老总、技术主管座谈,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的设置,以便让学生跟上市场的变化。

张凯告诉记者,如果一名毕业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企业往往需要花3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对其进行培训。而现在软件外包领域人才竞争激烈、流动性大,如果刚刚培养好,员工就跳槽,公司的损失会非常大。而他们培养的学生去公司后,因为接受了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还亲身经历过以企业真实案例为内容的实践训练,所以深得公司的认可,似乎已经具备了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

张凯的一名女研究生曾到日本著名公司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实习。当实习结束后,由于该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公司舍不得让她走,并为此专门给张凯写了一封表扬信,为中国能够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而惊讶。而横河电机这样的公司,在日本国内也是以严格挑选人才而出名的。

张凯告诉记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灌输爱国的思想和使命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念。“我们不能将中国的学校变成为外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即便是国际性人才也是针对中国的需要培养的。”张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