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物种灭绝的速率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中山大学教授研究成果颠覆对物种灭绝速率的传统认识

2011-5-23 08:51:04
科技日报




“物种灭绝的速率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人类还有时间来亡羊补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何芳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人们以新的启示。这一成果刊登在5月19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物种灭绝是20至21世纪地球面临的一大灾难。由于缺少直接测量物种灭绝速率的方法和可靠的评估数据,传统的估计物种灭绝速率的方法是建立在所谓“种—面积曲线”的理论之上,即根据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面积,逆向推导计算物种灭绝的速率。此方法所得到的物种灭绝速率总是大大高于实际的物种灭绝速率。

  针对这种理论,何芳良在题为《种—面积曲线总是过高估计由生境丧失导致的物种灭绝速率》的论文中,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大量的实验数据推翻上述结论。论文解释说,“种—面积曲线”使用倒推法,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增加一个物种所需要的环境面积实际上比灭绝一个物种所需要的面积要小得多,由此证明了“种—面积曲线”反推法和“灭绝债务”毫无关系。何芳良的研究成果也再次为物种灭绝提出了新的课题——物种在哪里?分布区域有多大?我们需要准确的物种分布数据。

  但我们的形势依然严峻。何芳良用“迫在眉睫”来形容当前物种所面临的危机。他指出,虽然研究结果表明真实的物种灭绝速率没过去报道和想象的那么高,但我们并不否认真实存在且日趋严重的生境丧失对物种的危害。实际上,生境破坏仍是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因素,政府要引起重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