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23 10:32:01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本周焦点
男性避孕药动物实验已成功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不曾放弃对男性避孕用药的艰难探索。如今,《细胞》杂志上一篇最新论文表明,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贝勒医学院新发现的男性避孕药物JQ1,已在老鼠实验中取得初步成功。该药物作用于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使雄性老鼠暂时不育同时却不妨碍它们的性欲。当老鼠们不再服用这种药物后,又会重新具备孕育生命的能力。
对此科学家们认为,口服避孕药自面世以来仅限女性服用,现在一种颠覆常规的药物能达到这一阶段实属难得,但在它正式发布给人类使用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测试。
一周之“首”
首台室温条件的微波激射器研制成功
微波激射器一度式微,很大程度上由于其使用上的不方便造成的——通常需要真空或低温的操作环境。而今,英国科学家基于有机分子晶体,成功研制出首台可在室温下运行的微波激射器,克服了既往的障碍并使信号强度几乎是现有装置的1亿倍。以激光的发展史做参考的话,微波激射器很可能带来一系列让人们震惊的应用,譬如开启通信和空间探索领域的革新。
首次绘制出电子的“华尔兹”轨迹
在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一边自旋一边按照自旋方向同步地旋转移动,像在跳华尔兹。而来自IBM和瑞士的科学家,首次直接绘制出电子怎样形成一个持续自旋螺旋的过程图,揭示了电子在半导体中跳“华尔兹”舞的情景,有助于人们更有效控制设备内部磁性运动,带来节能高效的电子设备。尽管自旋电子学从实验室到市场还面临很大挑战,但目前正在提高用于处理逻辑操作的可行性。
首个确定电子隧穿时间点的量子时钟
德国科学家与国际伙伴一起研发了一个试验装置,通过测量和计算比较获得了一个量子时钟,首次可以准确确定电子从隧道效应障碍物中出来的时间点。该研究为原子和分子中的“多电子重排”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直接分辨提供了一个普遍方法,也首次给了物理学家确认隧穿电子源头的机会。
一周技术刷新
石墨烯再显“天赋异质”
神奇材料石墨烯又一次用自己特异的“变身”功能令学界大吃一惊。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将石墨烯片放在不同的基底上时,其基本性质,比如导电性能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等,会随着基底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而其他研究项目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探索更多基底材料来优化石墨烯的表现。
新型碳材料硬度可与钻石相比
美国科学家在巴基球(C-60)中加入一种有机二甲苯(C8H10)溶剂进而创造出一种碳的新形式。其混合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结构,是一种“有序化的无序排列”,堪称“混沌”晶体。这种材料非常坚硬,甚至能在钻石上留下凹痕。该发现将在机械力学、电子学、电气化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前沿探索
美军超高音速飞行器试飞再遭失败
美国空军14日进行的超高音速飞行器X-51A“乘波者”第三次试飞中,一个平衡尾翼出现问题使试飞再遭失败,X-51A坠入太平洋中,踪影难觅。X-51A采用了革命性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式发动机,像这种时速能超过5倍音速的飞行,一直被认为是飞行器发展的未来方向,但目前X-51A的研发和试飞之路皆不算平坦。
从物理学角度审视生物进化动力问题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小组,借助物理数学工具构建出量化的进化图像,从而以物理学角度审视了生物进化的动力问题,提出了一种“进化潜力与波动空间理论”,有助于解释物种是怎样以及为什么会随着时间而进化,亦为普遍进化动力学提供了物理学基础。
人工“升级”果蝇遗传密码
英国科学家对果蝇的遗传密码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其可制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这一研究成果显著扩大了人们操纵和改变与特定细胞和发育过程有关的蛋白质的能力,可能导致新兴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出现新的或者“增强型的”生命形式,将为解读人类疾病机制、记忆和老化提供新的见解。
开发心脏病疫苗的新曙光
免疫系统所产生的炎性细胞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但这一进程背后的关键因素却一直不为人知。美国科学家现已确定,一种名为CD4 T细胞的免疫细胞“精心策划”了对动脉管壁的炎性攻击,并且这些免疫细胞表现得就好像它们以前见过导致它们发起攻击的抗原一样。而发现血管壁上有被抗原刺激过的T细胞存在,使科学家相信开发一种心脏病疫苗是有可能的。
本周争鸣
福岛的蝴蝶、已能居住的切尔诺贝利
琉球大学一研究小组发现,受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泄漏的影响,福岛县当地的一种蝴蝶出现了遗传异常:福岛县境内多地的酢浆灰蝶子代死亡率比其他地区要高,而且越是放射剂量高的地区,雄蝶翅膀的尺寸越小。
同在这一周,乌克兰全国防辐射委员会称,1986年发生历史上最严重核事故的乌克兰城市切尔诺贝利,现已适宜居住。今年4月,乌政府开始建设新的“石棺”,以确保100年内受损反应堆的核材料不外泄。目前,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仍有数以千计的居民生活在受到核辐射污染的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最”案现场
“最清晰”图像达光学分辨率极限
人类一直在追求分辨率更高的显像技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而新加坡一项新研究让“最清晰”图像成为现实。这一图像在每英寸(约合2.54厘米)距离上可以有10万个像素点,即每250纳米距离安放一个像素点,这是光学分辨领域无法超越的理论极限,已经远超人眼的能力,要用到光学显微镜的极限才能分辨。
已知存储密度最高的介质——DNA
未来的计算机真的可能是用DNA来存储数据的,因为哈佛大学证明了已知信息存储密度最高的介质就是DNA,他们已成功将一本遗传学课本的全部内容编码进一小段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确切来说,是将53400个单词、11张图片和一个Java程序共计527万比特的数据存储在了不到1皮克(10-12克)的DNA中。这项最新突破有可能彻底革新我们存储数据的能力。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