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和艺术家走到一起,结成中国古鸟类复原五人组―――
果实累累的银杏,苍苔层叠的松树,绿雾氤氲的藤箩,茂盛的蕨类植物……这是美丽的图画,也是两亿年前的地球。然而提及那个遥远的年代,人们更多地会联想到壮硕的恐龙,至于那些古老的鸟类,则多数不为人知。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连海先生是为古鸟揭开面纱的人,在他的努力下,艺术家与科学家走到了一起,为亿万年前的鸟类化石赋予了生命。
梦想让化石“复活”
也许是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的魅力所致,也许是德国始祖鸟的影响太大,许多人都误以为那些古老的动物在中国是罕见的。其实不然,中国近年来大量出土的中生代地层的早期鸟类化石,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被一些学者誉为20世纪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最重大发现之一。
1996年,美国人绘制了中国辽西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孔子鸟,以及我国第一块中生代鸟类化石――甘肃鸟的复原生态图。此后我国一些重要中生代鸟类的复原图也全都是国外科学家和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侯连海深深感到:这件事如果由中国人自己来做那该多好啊!
1998年,侯连海与侯晋封一起,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曾孝濂教授的百鸟画展,复原古鸟的火花立即闪亮起来。1999年,曾教授结识了美籍华人杨恩生,杨先生也欣然加入了这项工作。这样,侯连海、曾孝濂、杨恩生、侯晋封,以及后来担任中译英翻译的周忠和教授组成了五人工作组,共同承担起绘制中国古鸟类生态复原图的工作。
让“被岩石压扁的鸟”生动地站起来,让石化的骨骼再度血肉丰满,这个美丽的梦想终于开始付诸实际。
远隔重洋跨海合作完成画作
美籍华人画家杨恩生说:“回忆起来,这真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化石是复原古鸟类的科学依据,但艺术家也和普通人一样,看不懂化石蕴藏的信息。在侯连海教授的协助下,侯晋封首先绘制了每一种鸟的骨骼复原草图。因为每一种鸟类化石的骨骼都不同,埋藏的状况也不一样,并且多少都有一些破损或缺失,所以必须首先依据每一种鸟的骨骼特征、个体大小和生态习性等,将其骨架复原出来。
杨恩生画了12年的现生鸟类,但对侏罗纪和白垩纪的鸟类,却是第一次听说。为此,他在北京听侯连海教授上了几天速成课,了解动植物的化石、史前鸟类的骨骼结构、地质史等知识。当他回到美国洛杉矶的家中,只剩下45天的时间,却要完成9幅作品。
远隔重洋的合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他们合作的第一幅画――“孔子鸟”为例。首先,侯教授明确了孔子鸟的几个主要特征:初级飞羽有6根(现生鸟类为9根以上);前肢有3个趾爪;有角质喙,但没有牙齿;通过化石可以分辨雌雄尾羽不同;它栖息在湖边,环境湿润,周围森林茂盛,昆虫众多,因此羽毛的颜色既不十分单调,但作为早期鸟类也不能十分鲜艳。
杨恩生则在家中首先整理出一份“备忘录”,列出各种鸟的分类、体长、地质时期、生态习性、初级飞羽数目等,再据此画出了孔子鸟的铅笔草图,并参考侯连海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雄一雌两只孔子鸟,它们头顶的饰羽精神抖擞,身上的羽毛绮丽又不驳杂,一只口衔蜥蜴步伐矫健,另一只振翅有力似来夺食,画面生动,呼之欲出。
复原古鸟羽毛颜色的依据是什么
面对生动的复原图,人们提出最多的疑问就是,复原这些古鸟羽毛颜色的依据是什么?侯连海的一个比喻十分贴切,他说,“就像京剧脸谱还历史人物以生命一样,科学的依据加上艺术的夸张,就诞生了这些图画。”
生物最容易留下来而成为化石的部分,而脊椎动物肌肉的复原是直接由它的骨骼特征所决定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直接的依据。而鸟类的羽毛作为它们的皮肤衍生物,是极难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的,而且即便保存下来,也早已成为炭化物,失去了原有的颜色,难以作为复原工作的参考。
对于此次成功复原的中华古鸟,侯教授提出了一些参考依据。首先,原始鸟类飞行能力不强,因此羽色会相对单调,羽毛的构造也并不完善。比如孔子鸟,它是除始祖鸟外,已知最原始的鸟类,它的羽毛就不应该有过多的色彩。此外,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整个生物群的面貌复杂而多样,因此早期鸟类的分化也是十分明显的,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