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第24次南极科考:让“南极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2008-4-15 15:42:08
来源:新华网/张建松




南极,我们地球最南端神奇的大陆,她那彻骨的奇寒、壮美的冰山、亘古不化的荒原本色,使每一个踏上这块圣洁土地的人,心灵为之震撼,思想为之净化。

但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是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在这片远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土地上,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共同铸成的“南极精神”。

在过去的150多个日日夜夜,记者跟随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一线采访,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深深感受到这种“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旗帜在考察队员们心中高高飘扬。

  一艘远航万里、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海上蛟龙”

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最重、运载危险品最多的一次南极考察。

从2007年11月12日扬帆远航到2008年4月15日回国系缆绳,“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几乎是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156个日日夜夜,“雪龙”号40多名船员在船长沈权的带领下,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无论是航行在浩瀚无际、风急浪高的汪洋大海,还是穿梭在冰山林立、暗礁丛生的南极冰区,无论是夜以继日的艰苦卸货,还是靠港休整补给,“雪龙”号每一位船员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他们齐心协力,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路精心看护和驾驶着“雪龙”号圆满完成任务。

第24次南极考察是“雪龙”号更新改造后的第一次远航。由于改造时间短、工程量大,船上许多新装的设备没有来得及好好调试就匆匆起航。从上海到澳大利亚这一段最初的航程,“雪龙”号停船检修多达十次,堪称“雪龙”号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试航”。

船在大海中航行,机舱是船舶的“心脏”,是船上的动力源泉,一刻也不能“停止跳动”。为了保证所有机器正常运转,轮机部船员分成了航行班和维修班。在轮机长赵勇的带领下,一方面对所有新设备进行调试、检查,另一方面昼夜加班加点,对改造遗留、遗漏工程和未完成的工程进行抢修。

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区域,“雪龙”号穿越赤道前后,机舱里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各种各样机器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同时散发出巨大的热量,人走进去几分钟就会全身湿透。轮机部船员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有时一修就是几个小时。他们在整个航行期间,共对船上设备进行了50多起的维修保养,解决了20多处改造遗留和遗漏的问题,为保证“雪龙”号“身体健康”、圆满完成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次南极考察,“雪龙”号共在冰区航行800多海里。由于冰区夜航,从雷达上无法分辨冰山和浮冰,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之大、安全隐患之多可想而知。从长城站返回中山站途中,“雪龙”号简直像穿梭在恐怖的“冰山丛林”,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重蹈“泰坦尼克”号的覆辙。

每当驶进危险的冰区、每当遭遇恶劣的天气,总能在“雪龙”号驾驶台上看到船长沈权的身影,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紧地盯着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雪龙”号在南大洋遭遇西风带强气旋“围追堵截”那些日子,经常看到沈权就睡在驾驶台沙发上,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此次南极考察,“雪龙”号负载之重也是前所未有,共装卸物资4252吨,此外还运回物资159吨。为了抓住南极稍纵即逝的好天气,沈权指挥卸货作业,有时一连几天夜以继日。海上的小艇卸货,由于风和流变化无常,船舶机动范围小,漂移速度快,既要保证“雪龙”号舱面平稳地装卸货,又要保证颠簸的小艇和驳船安全接运。在沈权指挥下,船员们谨慎操作,一次次化险为夷。

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长城站、中山站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长城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工程相继动工。

这次扩建,是严格按照现代工程管理模式,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全部到位、各司其职。来自中铁建工集团、上海宝钢轻型房屋有限公司、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考察队员,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圆满完成中山站基础设施建设、熊猫码头建设、高频雷达场地平整、长城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等工程。

南极素有“风极、寒极、雪极”之称,在这里“盖房子”讲究甚多,尤其是对房子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一般要建在基岩上。因为南极风大、积雪多,风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座房屋埋起来。为了给狂风让出一条“通道”,南极的房屋底下一般先要建起两三米高的基座。

这种“头重脚轻”的房屋结构,如果地基不牢,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增加地基的牢固性,考察队员还要在基岩上,用岩石钻机钻下1至1.5米深的孔,用钢管扦入,并浇注水泥,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

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铁建工考察队员主要任务就是给中山站新建建筑打地基。尽管他们有丰富的极地建设经验和一系列现代化施工手段,但还是面临成堆的挑战。

有的地方基岩埋得很深,考察队员挖了近2米深的大坑,仍不见基岩露出来;有的基岩异常坚硬,钻头钻得通红通红的,钻机连续烧坏了几次,都无法在上面打下一个孔;有的地方好不容易钻了一个孔,却遇到了孔腔内不停地积水,无法浇注水泥;有时遇到冻土层,挖掘机每天只能挖下200毫米,进展举步维艰。

面对超乎想像的困难、超乎预计的工程量,考察队员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累了,回来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眠;换班的时候,揉揉眼睛脸都不擦就冲出去了。有时遇到南极天气恶劣,为了赶进度,考察队员们就在暴风雪中施工,头发、眉毛、胡子上全都冻上一层厚厚的冰碴,怀里揣的保温杯也被冻成了冰疙瘩,但他们衣服后面,却一次次被汗湿透。

曾经,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任务的中铁建项目经理刘笃斌,在中山站给单位领导写了一份汇报。写着写着,禁不住老泪纵横,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起来:他带领的这帮兄弟们在南极施工太苦了、太累了!

就在他们想放弃的时候,中山站的考察队友们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施工单位甲方代表糜文明经常到工地上,帮着干这干那;工程监理曹硕伟更是和所有的施工队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灌浆、钻孔、混凝土浇注等样样搭手;错过了集体吃饭的时间,中山站管理员程言峰就单独给他们开小灶。

老刘带领10名施工队员,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就这么一天天坚持下来了。短短两个多月,他们完成了中山站综合库、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综合楼等六个单体建筑的地基工程,按时拆除了科研栋等老建筑,还利用多余下来的水泥和钢筋,修建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圆满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26岁的曹硕伟是中山站首位工程监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从一介弱不禁风的书生锻炼成能扛100斤水泥的硬汉。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着工程组的兄弟们在旷野的暴风雪中,战风斗雪,笑面南极恶劣天气。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钢人铁马’的中铁精神,什么是奉献内涵的南极精神!”

第24次南极考察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开局年,考察队共执行了46项科学考察任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也是历史罕见。无论是在西南极的乔治王岛,还是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无论是浩瀚无际的南大洋、还是艾默里冰架前缘的普里兹湾,在南极这座科学研究的圣殿,处处留下了我国科学工作者执著探索的身影。

内陆冰盖考察是此次南极考察的重中之重。17名“科学勇士”不畏艰险,于2008年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并系统开展了地球物理、冰川、地质、气象、医学和天文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备受国际瞩目。

在白茫茫一望无际的南极冰盖,科学考察与自然探险密不可分。内陆冰盖考察之险,不仅在于沿途有深不可测的冰裂隙、令人望而生畏的暴风雪、危机四伏的白化天;内陆冰盖考察之难,不仅是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下征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更多的是要随时面对不可预知突发事件的挑战。

此次内陆冰盖考察,我国5名队员单车出征,在“冰盖之巅”经历的那场生死时速 “极地大营救”,至今令人庆幸有惊无险。来自黑龙江测绘局的考察队员吴学峰是那次遇险的5名队员之一,他这样描述当时情景:

“由于没有电,车也没有暖风,窗外温度是零下36摄氏度。我们已经十分疲惫。开水已经没有了,又冷又饿,大家挤在一起,互相靠呼吸取暖。我们不停地聊天,虽然十分困乏,可是不敢睡觉。因为太冷了,怕一睡就醒不过来了。

“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因为我们不知道救援何时到来,我们到底还能坚持多久,一切都是未知数。大家在无奈的等待中煎熬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度过着。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抵抗着焦急、寒冷、饥饿和困乏。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我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世界。我深深感谢16名队友,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不顾自身安危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我将永远记住中国南极考察历史上的这支队伍,他们团结拼搏、热情奔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来自浙江大学的考察队员崔祥斌也经历了那次冰盖历险。回顾这段难忘经历,这位27岁的博士生说:“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寒极,是生命的禁区,各种条件都极为有限。在这里,艰苦不言而喻,一切活动都危机四伏,你必须去拼搏。如果你对自己承担的工作绝对负责,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你必须求实,必须创新。”

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盖高原,高寒缺氧、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考察队员们体力严重透支。许多人头痛、拉肚子、腿脚抽筋。老机械师崔鹏惠更是累得痔疮严重复发,坐在颠簸的雪地车上,被折磨得阵阵哀叫。队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