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5 09:13:06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中国种业改革将在2011年春天破冰。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此时出台的《意见》,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引起热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许勇,种业改革前期建言者,将《意见》视为未来十年种业的方向性政策。在他看来,种业集中农业科研80%以上力量,种业创新涉及整个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他的观点得到了院长李云伏的认同。
把“创新型农林科学院”建设,作为农林科学院的发展目标。在李云伏看来,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农林科学院,高水平高质量谋划新发展,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服务意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
立足百姓生活:“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一个不能少
曾几何时,食品安全成了百姓的心结。
从“海南豇豆”的喧嚣,到“香精大米”的噪杂,再到“染色馒头”的恐慌,农产品伤了众人的心。
“农业小生产和现代大市场,矛盾进一步凸显。”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坦言,“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把品牌化作为主要抓手。”
她以“海南豇豆”为例加以分析,问题产品只占总产量极小部分,但在事发后,豇豆大量滞销,甚至造成豇豆不能吃的恐慌。
“消费者没有选择空间,只知豇豆检测出了问题,结果导致一个省的豇豆被打倒;如果产品形成多个品牌,消费者就有了选择余地。”在高丽朴看来,品牌化应从源头入手。
2003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着力研究奥运蔬菜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加工技术。
“由企业统一指导,统一生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高丽朴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就农产品品牌化拿出可行措施。”
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完成了50种蔬菜加工流程优化,指导生产基地完成了1049吨奥运蔬菜供应以及加工企业720吨的鲜切(菜)生产,建立了从蔬菜生产基地到奥运村餐厅的安全供应保障体系。
2010年,“奥运蔬菜”走进“世博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浙江、山西、甘肃等地合作,191个奥运蔬菜品种在浙江嘉兴东进种业、绿华生态等8个生产基地示范展示。
立足百姓生活,“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一个不能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加大育种力度,围绕北京市民“菜篮子”,选育出白菜、油菜、甜辣椒、番茄,名、特、优、新等蔬菜品种300余个;围绕“果盘子”,选育出干果、核果和浆果等三大类100多个新品种;围绕“米袋子”,选育出玉米新品种53个,选育出系列小麦新品种21个,选育2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
对于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自2009年3月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进行科技需求调研。
相对欧美百年发展历程,我国农产品从科研到生产再到流通,处于初级阶段,在价格、质量、数量、资金、规模、品牌等方面存在无序竞争。
针对种种症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应对之策是,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与创新,育种新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展示基地建设,新品种区县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品种更新工程。
立足创新型科学院:科研人才“两手抓”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三月。国家会议中心展厅,许勇不厌其烦,向观众讲解蔬菜品种及种植知识。他有时感到疲惫,但他的内心是快乐的。
接到科技部下发的通知直到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不足40天,许勇带领科研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为参观者展现一片生机。
在向国家主席胡锦涛介绍的那一刻,许勇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创新型学院建设中增添了动力。
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科研人才“两手抓”,让这个历经沧桑的科学院,始终焕发着青年朝气。
“住”的是基质,“喝”的是营养液。北京昌平崔村天润园草莓采摘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发的无土栽培新技术,把草莓栽培竖起来。
以往,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栽种,土传病害、过度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威胁草莓种植。对农户而言,要么换土,要么换地。草莓无土栽培新技术,每年只要调整栽培基质,即可杜绝重茬病。
在耕地减少和连作障碍背景下,无土栽培技术,被业内视为未来草莓产业的方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张运涛研究员不能忘记,2008年3月的西班牙韦尔瓦之行。正是在“第六届世界草莓大会”上,张运涛和他的团队一起,为北京赢得了举办“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的举办权。
草莓与奥运,奥运与草莓,在向全球展示中国草莓时,张运涛内心很坦然。他知道,在自己背后,有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技术支撑。
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接,在研项目264项,其中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项目92项;与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对接,仅2010年,新落实项目133个,获得经费合同额1.06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占48%。
科技产出提高,2010年获各类科技奖项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审(认)定新品种66个,获得专利授权72项。
“人才强院”战略初具成效,24人次分别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贴和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
面向未来,李云伏如是激励科研人员,“探索园区科技创新支撑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加快以设施农业创新团队建设为突破点的院级创新团队建设步伐。”
立足都市型农业:“五大学科”攻克“五大症结”
万钢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在他心中盘亘已久。
“我希望,农业科技城,早日瓜果飘香,早日花红果绿。它不只是农业科技的聚集地,它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体,能让市民不出国门就能享受一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2010年8月16日,在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签约仪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用一段诗意的话结束了讲话。
万钢的梦想,也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梦想。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明确提出: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五大学科研究领域,即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产品深加工与冷链物流,都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以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加强集成创新,为首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注定要走一条艰辛的路。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秦树福很冷静,在他看来,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自我剖析。
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秦树福总结了农林科学院的“五大症结”:支撑“三农”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学科和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科技服务方式有待转变;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有待建立;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创新与服务的需要。
围绕“五大学科”,攻克“五大症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确定了“四个重点”:布局调整学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科技服务方式,推进服务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强化基础设施,优化创新条件。
“我院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正处于全面建设创新型农林科学院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设定了今后五年的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争取各类科研项目600项以上,科研经费达到7亿元;
基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学科研究体系,形成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创新、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十大学科专业方向;
建设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占75%,成果转化与服务人才占15%,管理人才占10%。
剖析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李云伏称,“着眼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全局,以北京科技行动计划为统领,加强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对接;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加快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重任在肩。”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