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区位优势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的合作,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超过2.7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200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将首府南宁与沿海3个港口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列入经济区,随后又把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和物流列入。一大批发电、石化、钢铁、林浆纸和食品等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港口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吨。2006年广西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9.6亿美元,同比增长44.6%,创历史新高;对东盟的贸易额为27.3亿美元,增长54.6%;全国除广西外的30个省市区中,有29个省市区的外贸企业在广西口岸有进出口业务,贸易额39.3亿美元,增长52.8%。
在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渐入佳境之际,200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一轴”,就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两翼”就是西边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东边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在这里交汇,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在这里结合,陆路向南可直达中南半岛各国,航线也连接东盟海上近邻。既是大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出海通道,又是沿海产业西移的承接地带,还是同东盟友邦商务往来的最前沿。利用如此重要的通道优势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平台,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考察广西工作时形容的那样,一切“刚刚开始,方兴未艾”。
东盟各国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已具有农、牧、渔业合作的基础。2006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东盟连续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广西外资第二来源地。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点,区位优势成为最大的优势。“先行一步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将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从单一的‘陆上合作’走向相互呼应的‘海陆合作’的重要基点。”
土地面积40000余平方公里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座城市组成。拥有北部湾顶端约1600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经济板块。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武说:“广西的目标是把它建成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片沉睡多年的海域正在被以超常规速度崛起的北部湾城市群唤醒,一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增长极正在形成。
交通网络建设
“十一五”期间广西新建和改造铁路里程将达2500公里左右,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三纵三横” ,将与东盟铁路网对接;而正在开始实施的《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将使广西到2020年构建起长达559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北部湾将从“交通末梢”变成国际“枢纽”。
广西、广东将于两年内建成一条快速铁路,届时从南宁到广州的车程将从现在的12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正在修建的一条沿海高等级公路,将把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和香港、澳门地区同越南海防、河内联结起来,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北部湾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将再掀高潮。在已投资60亿元兴建的37个项目的基础上,去年又投资58亿元,启动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大会战。2006年10月,这使广西提前20年赶上发达地区铁路运输水平。广西铁路也从“神经末梢”变为“路网枢纽”。交通部也将大力支持广西的路网建设,打通连接珠三角地区以及同越南的广宁、海防等地区的高等级公路。
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直接受益者的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四省市,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大通道和出海口的建设。重庆到北海已经建成全程高速公路,旅游爱好者驱车一天就可以享受到银滩的海风阳光,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未来5年内,广西新建和改造铁路里程将达2500公里左右,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将使广西变成区域性铁路枢纽,同时,广西还把高速公路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计划基本建成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将使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
在深水航道和码头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广西重点加快了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铁山港的建设,到“十五”期末,总吞吐能力已达到456万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6个。目前,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的通航能力分别达3万吨级、2万吨级和2万吨级。而在“十一五”期间,广西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将增至65个,总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
核心城市及其产业结构
北部湾的核心城市,以内外两个三角形为框架,大三角是南宁、海口和河内,小三角是北海、钦州和防城港。
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之间相距不到100公里,且有高速公路、铁路、海路相连,三城总人口不足600万,财政收入不足30亿元人民币。3个城市地域相通、干线相联、腹地相叠,定位趋同、产业同构,存在许多共性,正在统筹规划,成立“组合港”。南宁与北钦防这个城市群,目前陆上已有高速公路连接,今后还将发展为以轻轨和高速铁路连接。
在一段不足300公里的岸线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3个同质同构的港口的。必须扬长避短、互为补充、错位发展。从“环北部湾”和中国—东盟今后的地缘格局和发展大势来看,应该效法广东之深圳、上海之浦东,成为振兴大西南、连接东盟、呼应珠三角“9+1”和东盟“10+1”的首要地区。
北部湾(广西)沿海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同处于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邻国形成的两个扇面的枢纽位置。中国与东盟间要建立自由贸易区,需要借助一个交往的平台。北部湾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出海的大通道和中国与东盟国家距离最近的港口城市群。
广西拥有通往中国东部和西部各省区的交通网络,东盟国家的企业和产品,进入了广西,就意味着可以迅速扩散到全中国。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经济区将全力推进石油化工、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旅游和物流等临海重大产业建设。预计在未来5年时间里,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沿海三市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600亿元。
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积极探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使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一个新亮点。北部湾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东部是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西面是越南,外环是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东盟六国。北部湾是中国通向东盟地区的最邻近的海湾,而处于湾顶即北面的广西沿海,正是其核心地带,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海域总面积12.93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目前最洁净、最具开发潜力的海域之一。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等各种资源将快速增长,由此将带动泛北部湾地区石化、钢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再加上中国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原有的渔业合作基础及相互间的海洋产业、农业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沿海工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城镇群为依托,以开放创新为动力,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全区的振兴和腾飞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3个沿海港口正朝着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抓好大能力专用泊位、集装箱泊位以及深水航道建设,不断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力争到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其中,防城港重点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相应15万吨级航道;钦州港重点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和10万吨级航道,吞吐能力达到4000多万吨;北海不断完善工业和商贸工业以及商贸旅游综合港功能,吞吐能力达到2500万吨。
北部湾港距中国香港约500海里,距越南海防、胡志明市分别约150海里、800海里,海湾条件非常好。近两年来,广西沿海港口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6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逼近5000万吨。但与东部地区海港数亿吨的规模相比,差距还很大。
临海工业大提速,同样在北海和防城港市得到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升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要从2005年的25.3∶36.3∶38.4调整为14∶45∶40,优于全区平均水平。”防城港市委书记朱军指出,随着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和各大项目的开工投产,防城港“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形成了一个以粮油、钢铁、电力、化工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临海工业群。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使西南出海大通道再上新水平。在已建的成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宁通往沿海3个港口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玉林—北海铁山港、崇左—钦州、六景—钦州港台3条通往沿海的高速公路。防城港、钦州港、北海铁山港纷纷扩建。随着防城港铁矿石、煤炭中转码头的建成,来自海外的锰矿、铁矿、氧化铝和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盟及世界各地。去年年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690万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6个,吞吐量达到4950万吨。
位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沿海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定位是发展港口、石化、钢铁、造纸、煤电等大项目。“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钦州增加68%、防城港市增加206%;化学需氧量防城港市增加31.55%……这就可以看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在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相当大,当地保护环境的决心也相当大。有关领导介绍说:“广西引进的钢铁、核电项目都是环保项目,钢铁厂水循环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核电站的技术会比大亚湾核电站技术还先进一代。凡是影响空气、海水的项目,广西都不接;影响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