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诚信”成中国学术论文“高门槛”

2007-5-17 08:43:09
来源:科学时报/计红梅




王鼎盛: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近年来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1984年,《中国物理快报》创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王鼎盛开始担任该杂志的责任副主编,见证了20多年来刊物的发展、变化。现在,让已是中科院院士的他倍感担忧的是,从学术论文中发现的剽窃、造假等不端行为近年来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虽然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有考试作弊、写文章作弊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尤其多。”王鼎盛说。

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今年2月,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了“200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也表示,鉴于现在各种学术论文评奖中存在种种有失公允的行为,诚信、公平是此次评奖的第一准则。

种种迹象都在指向一个令人悲哀的现实,“诚信”已经成为中国学术论文的“高门槛”。

“龙卷风”指向科研诚信

“诚信”本来是科学家基本的行为准则,现在却成为科技界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对此,王鼎盛感慨良多。

他以《中国物理快报》为例。该杂志创刊20多年来,前10多年遇到的问题比较少。那时写论文的人不多,稿子也不多。“现在的确是论文多了,但碰到的问题也比过去严重了。”王鼎盛说。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物理快报》编辑部近年来每年收到的稿件在1800篇左右,能够发表的有800篇。在审稿过程中,编辑部一般都能够发现问题,其中一稿两投、有相当部分抄袭的大概在10篇左右。每年躲过编辑和审稿人的审查出现在刊物上的“问题”稿件,发表后经读者揭露核实的也还有3到5篇左右。“虽然绝对量不算太大,但比例已经不算小了”,王鼎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他刚开始担任责任副主编时,是负责其他编辑工作的,现在的主要任务则是处理涉及“诚信”问题的稿件。

除了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外,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王鼎盛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曾经将40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交给他,让他审查。结果,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找出两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或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有“诚信”问题。

在本报日前举行的“端正科学理念、强化社会责任”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聂玉昕院士也透露了一个相关信息。从去年4月到今年1月,中国科协委托他们就中国科技期刊里的不端行为作调查,结果全部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现在学术论文中存在“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不端行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期刊编辑部都发现过学术论文抄袭、剽窃、造假,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和署名不当等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去年底到最近,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都纷纷下发了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以大力推进科技界在科研诚信方面的建设。其中,中国科协于3月底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部分共有8条意见,而涉及论文造假的就有6条之多。中国科学院在2月底发布《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在其所认定的7种“科学不端行为”中,有6种涉及学术论文中的造假行为。

3月28日下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主持召开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透露,科技部已经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及6个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在此次会议上,各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将协力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密切合作,集成各方面的力量,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一场扫荡包括学术论文造假等在内的科研不端行为的“龙卷风”已然刮起。

重在正确的规则

要保证学术论文的诚信和评奖过程的公平、公正,最关键的是要有“正确的规则”,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认为。

从去年到今年,中国计算机学会“2006年度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活动进行了近半年。杜子德亲身经历了此次评奖的全过程。

2006年11月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初评会,根据专家通信评议和推荐意见进行综合和排序。杜子德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该工作委员会只能根据同行的评审意见进行排序,没有权利对论文重新评议和打分。

在此后的将近20天里,中国计算机学会对确定的22篇候选优秀论文和作者进行了公示。其间,有常务理事对有些单位入围文章偏多提出了质疑。学会经调查和研究发现,理事所提的问题是因为评奖的规则有漏洞,而非操作过程违规。杜子德告诉记者,学会原本规定每个博士点只能推荐两篇论文,但如果有3位理事联名,还能再推荐一篇。这样,就出现了上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及时修改了规则。其终评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个单位入选的优秀论文不能超过两篇。然后,每位评委分工分别审阅几篇论文,并向全体成员详细介绍论文情况,包括该作者在会议和刊物发表过的文章,小同行的评语和推荐意见等。此外,终评委员会成员的选定要遵守回避制度,通过无记名方式投票。对最终评选出的7篇论文,中国计算机学会还在学会网站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200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颁奖会上,杜子德在向《科学时报》记者谈到此次评奖的最终结果时,最自豪的就是评奖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不诚信的成本与诚信的奖赏

“加强诚信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让有不端念头的人望而却步。”王鼎盛认为。

《中国物理快报》曾经发现一名研究生在发表的论文中抄袭了他人论文59行,而且属于一字不落的抄袭。在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工作人员通知了该研究所。

在调查过程中,该学生导师表示,该文章最终定稿并未经导师审阅。在事发之后,学生主动向导师反映了情况,经过导师检查,学生的抄袭和一般抄袭还不一样,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他自己计算、推导的,不过在修改时,因为物理现象类似,而本人英文水平比较差,因此抄袭了一部分关于物理现象的描写。导师表示,尽管是摘抄物理现象,也属不当行为,作为导师也有责任。最终,该所决定责罚该学生半年的研究生津贴,并将这一事件通报全所。

王鼎盛认为,对这一事件的处理,透露出中国目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力度还不够。在这一抄袭事件中,这名学生的行为得到理解(“英文水平比较差”),损失的仅是半年的津贴,而对导师则只有轻轻一声责备(“也有责任”)。但是,如果得逞,获得的则是研究生学位。

不诚信的人面对的是低风险和高收益,而诚信的人获得的又是什么呢?杜子德认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机构,诚信的收获都是良好的信誉与品牌。

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中国计算机学会200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提供了诸多方面的支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告诉《科学时报》,在国外,国际计算机协会(ACM)等组织也都在进行此类的评奖活动,以推动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帮助青年科学家成长。虽然他没有参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此次评奖的过程,但对其结果的公正性有充分的信心。他告诉记者,在此次中国计算机学会评选出的7位获奖同学中,有2位是“微软学者奖学金”的获得者。鉴于评奖的公平与公正性,此次优秀博士论文奖的获奖学者将自动成为“微软青年教授奖”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