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官本位”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优秀人才作用的发挥起着越来越明显的负面影响。在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过程中,官位的高低有没有对院士的当选发挥作用呢?对于《科学时报》记者的这一提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的回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完全杜绝了官本位的影响。”
徐匡迪是在12月29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上作此表示的。他并不讳言,在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确实有一些院士担任着行政职务。不过,他指出,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审和选举并没有受到官本位影响,而是始终坚持院士的标准和条件,注重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所作的贡献、影响以及学风道德。对于担任行政职务的院士候选人,中国工程院对其在工程科技成果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
此外,有媒体提出,中国工程院今年新当选的院士名额为33名,与其年初公布的60名有较大差距,这是否“2/3通过的规定”造成的。徐匡迪指出,当选名额的减少既与“2/3通过的规定”有关,也是我国人才队伍历史状况的现实反映。根据中国工程院对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大致处于“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对院士队伍的影响期。“2/3通过的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当选院士的公认度,与科技界和社会对院士选举的要求是一致的。
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比以往更加公开和透明。在此过程中,中国工程院是如何对待针对候选人的投诉和反映的呢?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告诉记者,为了认真处理院士增选中的投诉和反映,中国工程院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处理办法》,该办法对投诉信的定义、受理范围、处理方法和调查结果的使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反映候选人材料不够真实或评价不够客观,以及学风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和投诉,中国工程院按照处理办法进行了认真的核实与调查。据他透露,总的来看,投诉比较复杂,部分投诉确实为工程院全面了解候选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诉是不够负责任的,这是工程院所不愿看到的。
针对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些已是70多岁高龄的现象,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解释是,工程科技领域的人才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中国工程院并没有年龄上的歧视。中国工程院的规定是“院士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岁”,这与70岁以上的候选人当选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