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等等。这其中,常被忽视的制度建设更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白居易语)教师、学生和资金等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源,制度则是将这些资源高速运转的纽带。要引进一流的师资,用得上,留得住,需要好的制度;要招收一流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要靠制度规范;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促进学校发展的地方,靠的还是好的制度。可以说,没有一套完善、先进、公正、高效的制度,一流大学的理想便无从谈起。
建立一流的制度,需要建立充满激励机制的人事制度、规范的学术评审制度、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自我保护制度、建立规范约束制度。
首先要建立充满激励机制的人事制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大学,靠的是教师。要引进好教师,须先筑巢,这个“巢”就是待遇和制度;有了好教师后,还要让每个教师都发挥最大价值,激励他们作贡献,出成果,要有完善的人事制度来激发教师的潜能。作为教育人的场所,大学人事制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教师的需要,依靠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力量,促进教师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能者上,庸者下,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甚至不得。当前,一些高校改革大多选择从人事制度入手,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关键。
第二,要建立规范的学术评审制度。学术是一流大学的生命,学术规范则是学术的生命。学术成就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学者的发展前途。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者的科研成果,树立学术规范,防止学术腐败与不轨,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学术评审制度。这其中,又有3项制度尤为重要:一是专家评审制度,学术具有高深性和专业性,必须改变由外行评内行的怪现象,防止在学术领域出现行政权力干预行为;二是外部评审制度,杜绝人情因素和徇私舞弊的行为,作到公正、权威、严格;三是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篡改或虚造实验数据等学术腐败现象,净化学术道德和风气。
第三,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如何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是所有大学都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成本核算机制旨在让大学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在成本核算制度中,除了科学地计算和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提高管理绩效,还须把握两点,一是要确定哪些投入是影响大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协调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弹钢琴;二是科学地看待回报和产出,兼顾有形产出与隐性产出,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长远影响与短期影响。
第四,要建立自我保护制度。教育要独立,大学要自治,学术要自由,这是大学追求卓越,履行使命的前提条件。不能自立自主自治的大学,向来只能屈求庸俗,犹如见风使舵的“风向标”,亦步亦趋,登不了大雅之堂,成不了“社会的轴心”,也完不成“引领社会发展”的夙愿。建立自我保护制度,要理清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既“出世”又“入世”,既“顶天”又“立地”,既甘于象牙塔,又超越象牙塔。大学要免受过多的干扰,关键要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在发展目的上,大学和政府是殊路同归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逻辑,难免出现交叉、碰撞的局面,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政府不应主动插足,要给大学宽松的环境,大学也应该向制度寻求自我保护,严守自己的精神圣地。
第五,要建立规范约束制度。如果说自我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大学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重回象牙塔内,凭一腔“闲逸的好奇”遨游科学殿堂;那么建立规范的约束制度则是为在象牙塔内树立清规戒律,清扫那些见异思迁、心有旁骛的不安学术者,同时向外界昭示大学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能力也无须外界的“好意造访”。建立规范约束制度,就是要让大学的师生“守道”,守大学之道,守学术之道,守人格之道;杜绝向权力者、向金钱、向市场谄媚,降格大学的品位;让决策透明、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徇私和舞弊的产生。
上述5项制度,是大学成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一些大学正在积极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制度的质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这种制度应是能让民主放彩,能让百家争鸣,兼容并包,能众志成城,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谐有序,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