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前夕的第13号强台风“韦帕”刚刚离去,10月2日,第16号台风“罗莎”又卷袭而来,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次台风风力强、路径怪异、影响范围广、降雨量大。据气候学家们报道,近年来类似的极端天气日益频繁,这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停地发出的警示,是环境危机的征兆之一。正因为如此,各国有识之士开始严肃思考环境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和问题。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哲学译丛”引入了国外环境哲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环境哲学的先进理念。
环境哲学:人文与科学的天作之合
环境危机催人行动
近几年,随着环境危机日益突显,国内外关注环境问题的学者、专家也是愈来愈多。“环境哲学译丛”的出版也顺应了局势。本丛书共计10本,首批面世的有4本,分别是《环境经济学思想史》、《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环境正义论》、《现代环境伦理》。
近代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也引起了始料不及的环境危机问题。为应对这一难题,环境哲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新学科应运而生。自此以后,西方环境哲学的研究在范围上不断拓宽,在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而且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随后陆续出台了一些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的环境立法。在20世纪末,环境哲学在我国得到关注,高等院校也出现了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本套丛书的责编田青认为,我国的环境哲学研究无论在成果数量上,还是在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一定距离。中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和保存显得格外重要,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目前,需要引介更多的国外环境哲学精品成果。由此,这套“环境哲学译丛”得以面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也进入了该套丛书主编、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的视野。正值此际,丛书译者之一、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想在环境哲学方面作一些探索。谢阳举征询张岂之的意见,张岂之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并当即表示支持。2003年,为便于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张岂之和西北大学副校长朱恪孝鼓励谢阳举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力量为依托,成立西北大学环境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联合西北大学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加强有组织的研究工作,于是有了《环境哲学前沿》专刊的设想和行动。
2004年,他们打算再进一步,拟完成一套“现代西方环境哲学译丛”(当时暂名),由张岂之担任主编。谢阳举初步选择了40多种著作,计划提交给国内有影响的出版社听取意见。2005年,他们将选择的书目递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反复商量后最终定下10种。所选著作均为近年来在环境哲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专著,兼顾了环境哲学多个分支方向。
不只是一门学科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有关环境哲学方面的著作有很多,要编著这套经典的丛书,选书入编无疑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入编的10本书籍都是经谢阳举亲手挑选。选书时,谢阳举定了两个标准。首先是作者的影响力,例如,无论是在世或不在世的作者,必须在环境思想领域有开创性的建树或者某方面有总结性的建树,作者在环境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地位,所开创的研究方向或问题会受到持续关注。其次,所选之书必须是此领域的经典之作,因为环境哲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综合性强,是交叉学科,成果浩繁,入选著作必须有代表性。此外,出版社建议,本套丛书可以是多学科的,比如应考虑到哲学、历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体现出环境哲学出跨学科性的特点。
既然本套丛书被定义为多学科丛书,其读者群应该很广泛。田青说,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中环境哲学、环境法、经济学、伦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者,以及希望了解环境哲学的普通人士。她还表示:“对于那些拟开设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本套丛书也不失为优秀的教材。”
据田青介绍,这套丛书中入编的书都享有较高的声誉。《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被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誉为“最迷人的著作”,被《自然》杂志的雷尼·杜伯士(Rene Dubos, Nature)誉为“一本我以巨大的欢愉阅读的书”。《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的译者之一、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肖显静评价道:“我看过很多有关科学与人文的书籍,但给我印象最深、最为之震撼的当数刚翻译出版的《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肖显静认为,这不是一本标准的科学著作,而是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的,在阐述科学的同时辅以诗歌和神话的形式。这使得本书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既有科学思想又有人文内涵;既有严格的科学陈述、大胆的科学想象,又有才思横溢的文学修辞——类推、反证、隐喻、指代、典故等。与正统的科学著作相比,本书具有一种以后现代世界的方式阐述一种后现代科学的风格,将科学的理性叙述与人文的想象描述融为一体,必然增强该书的可读性,使任何对其感兴趣的人都能理解,从中受到科学思想和人文气息的洗礼。
这套引进了西方环境哲学理论的丛书在现今的意义又是什么?谢阳举希望,首先这套书的严谨性、深度性和可研究性的特点能对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深化乃至环境哲学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帮助;其次,一部分书籍能进入课堂,发挥出教学价值,给年轻的学生补充新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理念;此外就是对社会的实际意义。环境哲学研究成果体现到决策上,就能发挥更广泛的作用,这套丛书一般案例丰富,融实证性和理论分析于一体,对于从事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制订、执法、管理等实际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书的作用是引进一种观念,而真正想一步步解决环境问题,仅依靠出版这套丛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本套丛书的“总序”里,张岂之写道:“这套丛书和《环境哲学前沿》是我们所做的初步工作,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他指出,20世纪后期,我国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中西自然观和环境思想比较等研究,并且若干大学已经开展了与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有关的教学活动。但是,应该承认,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环境哲学的研究、教学和普及,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张岂之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需要肩负起更多、更大的国际环境义务,为此,加强环境哲学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是有必要的。这样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众人呼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