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8-5 14:11:12
来源:科学网-佳得乐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冯树勇 李爱东




前言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跳远项目的运动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男女亚洲纪录多次被我国运动员打破并一直保持在我们手中,亚洲锦标赛和亚运会的冠军基本由我国运动员所垄断,有多名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进入前八名,并使这一项目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世界乃至先进水平的行列。应该说,这是我国几代教练员和运动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经过反复地实践与总结、经过对跳远项目特性、特别是技术训练特点的理解不断加深与认识以及对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取得的,也是我国跳远项目继续发展与提高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促进我国跳远项目的成绩水平更上一层楼和长盛不衰。我们以多年教练实践和对我国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助跑训练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助跑是跳远技术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助跑,其它的就无从谈起。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绝大多数跳远教练员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并在训练中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助跑对于跳远成绩的重要性来讲,特别是相比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我们在这方面的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每周的助跑训练一般为一至三次,平均只有两次,每次助跑的训练次数也只跑5---6次,这样一周的助跑次数平均只有十几次。应该说,在把助跑作为跳远技术中最重要环节的前提下,这样的训练次数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曾有报道说刘易斯在一次助跑训练中要跑近50次,尽管这有些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至少表明了刘易斯在训练中对助跑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他的教练特莱兹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只是强调要多跑助跑才能有效果。佩德罗索的教练马托斯在与我交流中曾说:为了使佩德罗索的助跑做到又快又准,数年前他最多曾让佩德罗索一周中进行过近100次助跑。即使是他达到很高水平后,每周仍至少要进行30次左右的助跑练习。鲍威尔在80年代曾有犯规大王的绰号,他的教练亨亭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花大力气进行助跑训练。在1990年的训练中,平均每周让鲍威尔跑40次左右助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助跑速度加快了许多,而且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保证了他在1991年及以后的几年中创造了不少的好成绩,其中包括他在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以8.95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当时在刘易斯以8米91米领先的严峻情况下,鲍威尔仍能在助跑中跑出接近每秒11米的助跑速度,并且在助跑节奏和准确性等方面都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如果没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另外,象乔伊娜、德雷克斯勒、契斯嘉科娃、梅等一些世界级的女子跳远运动员也都非常重视助跑训练,一周最少也要跑20次左右,成为她们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1985年前东德国家队跳远教练员来华讲学时曾说过:“要把跳远的助跑练到象家庭主妇做饭时使用橱具一样熟练的程度,才能保证运动员在助跑中充分地发挥速度,并以良好的助跑节奏准确地踏板起跳。”相比之下,我们的助跑训练,无论是主观意识、还是训练次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2 助跑训练与起跳结合不够紧密。

应该明确,助跑虽然非常重要,但它只是跳远完整技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起跳紧密连接并且对其它技术环节有影响的。因此,在助跑训练中必须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助跑训练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与众多我国跳远教练员的交流与调查中发现,目前有接近一半的教练员在助跑训练时不要求运动员结合起跳进行;另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教练员偶尔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够经常要求运动员将助跑与起跳结合起来进行的教练员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应该说这是助跑训练中一个很大的不足与缺憾。

从助跑技术的角度分析,运动员做和不做起跳,会对助跑的后几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步长、节奏和速度上会有较大的不同。一般来讲,如果运动员只进行助跑而不做起跳,最后几步的步长不会出现什么明显的变化,身体重心高度和助跑速度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有些运动员甚至可以比较容易地以加速的形式跑过起跳板。虽然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并且一直向运动员提出的努力方向,而且在培养运动员、特别是年轻运动员敢于助跑、敢于发挥速度的技术风格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弊端:第一 ,采用这种跑法,运动员在最后两、三步往往会像平跑一样自然地跑过去,而不会以更快的速度下压着地,以加快上板前的助跑节奏。如果在训练中长期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运动员可能会在发挥助跑速度方面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但在培养运动员积极快速的上板节奏、使助跑与起跳连贯完美地相结合以及在快速助跑中快速有效地完成起跳的意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第二,由于助跑与起跳的脱节,当运动员进行完整的跳远技术训练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为了准备起跳使倒数第二步的步长明显加大、支撑时间延长、身体重心明显下降、从而造成助跑速度也出现较明显的降低等。因此,我们提倡在助跑训练中应将其与起跳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伴有起跳动作的助跑训练中培养运动员敢跑、敢发挥速度的技术风格和积极快速踏板的起跳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过硬的助跑技术,才能在比赛的中派上用场。另外,就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的了解,他们的助跑练习都是一定要与起跳结合起来进行的。而他们的教练们也都对这一点给与了肯定,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跑不做起跳根本就不能算作助跑的练习。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要完全否定只跑不跳的训练方法,比如在训练的某一阶段,或者为了改进助跑技术的某些方面时、以及培养年轻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概念时,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切记要与跑跳结合的方法交替起来进行,以便使用前一种方法训练取得的效果能够在跑跳结合的训练中较好地表现出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起跳准确性的问题

2.1 踏板不准已成为影响我国运动员发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年以来,在跳远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因助跑不稳定而犯规或踏不上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使许许多多有实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痛失获得好名次的机会,或者使本来可以更好的成绩大打折扣。在去年的悉尼奥运会的跳远及格赛中,我国四名运动员有俩人三次犯规;而很有希望夺得好名次的关英楠也因前两次试跳犯规,给第三次试跳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助跑出现较大偏差,起跳点离起跳板还有至少15厘米,损失了很大的距离,遗憾地未能进入决赛。此外,在国内的许多比赛中,跳远运动员的踏板准确率也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通过对1993年和1997年全运会以及1995年以来每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女跳远决赛中运动员踏板情况的统计,在总共946次试跳中,运动员在不对助跑节奏进行调整、充分发挥速度的前提下,踏板的准确率(以起跳脚踏上起跳板至少一半为衡量标准)只有不足250次,约占26.3%;另有15.6%的跳次是运动员对助跑节奏进行了调整(倒小步或拉大步)之后才踏准板的;而踏板的不准确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八点一,占半数以上。在这当中,犯规的跳次占百分之三十二点五,踏板少于一半的跳次为百分之二十五点六(其中完全没有踏上板的跳次占百分之九点八)。同时,我们也对1995年、1997年、199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1996年、2000年奥运会男女跳远比赛决赛中的586次试跳踏板准确率进行了统计,他们的踏板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六点八,比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高出了十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成为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夺取好名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2 在训练过程中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跳远是一个对助跑速度、节奏和准确性都要求很高的项目,如果只要求运动员做到其中的一条或两条也许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要求运动员在助跑中将三个因素都很好地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必须经过长期、严格和高标准、高质量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但是,多年来,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助跑速度和节奏一直都相当的重视,却惟独忽视了在充分发挥速度和跑出好的节奏的同时,保持准确性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跳远教练员训练工作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教练员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都没有对运动员的踏板准确性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为了保护运动员的关节,避免由于多次重复起跳而受伤,绝大多数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在起跳板上起跳,而是在棕垫或橡胶垫上起跳,虽然这种方法没有错,但问题是如果不在垫子上做任何的标记,致使运动员没有一个固定的起跳点作为限制,或者即使在垫子上放置了标记,也不对运动员进行明确、严格的要求,而是跑到哪就在哪起跳,久而久之,就为踏板的准确性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与隐患。其一,一般来说,在不用考虑准确性的情况下,运动员是比较容易发挥速度和跑出好的节奏的。如果说只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暂时忽略对起跳准确性的要求也未尝不可,但如果长此以往,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调控能力以及主观意识就会减弱或者淡漠,所以就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的助跑速度和节奏都不错,可一旦运用在实战中,当在踏板准确性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是助跑的准确性很差,影响成绩水平的发挥;或者为了提高准确性而使助跑速度降低或破坏助跑节奏,致使助跑的质量大大降低,并进而对起跳动作产生不利影响。其二,由于没有固定的起跳点,运动员可以不受限制和地进行助跑,更容易发挥速度和跳出好的成绩,而教练员在丈量跳的距离时又是采用运动员在哪跳就从哪仗量的方法,因此就出现一种我们常常看到或听说的怪现象,即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可以跳的很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