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著名中医药学家朱晟、何端生夫妇倾注几十年研究心血创作的著作。这部名为《中药简史》的书,清晰地梳理出中药自春秋战国至当代的发展脉络。它写就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后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但在今天仍能读出现实意义。
采访何端生老师是5月的一个下午。86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许是一直从事教师工作,她的声音特别洪亮。老人的衣服上别着一个有李时珍头像的胸针,她告诉记者李时珍是自己的偶像,胸针是在一次纪念李时珍的会议上发的,此后就一直别在身上。于是话题就从她是如何开始药学研究,她故去的丈夫、著名中医药学家朱晟的一生和《中药简史》的创作开始了。
数十年心血著作
朱晟、何端生唯一的女儿朱安格在《中药简史》一书的后记中写道,父亲“一生坎坷多舛”,母亲则“一生清雅淡薄,而跌宕起伏、忐忑不安的心绪却构成了她青年、中年时期生活的大部分”。的确如此,朱晟9岁丧父,没有任何家庭倚仗的他以坚强的生命力成长着。幸运的是,他得以师承我国著名药学家赵燏黄,从事医药工作。何端生说:“朱晟一直把赵燏黄当做自己的再生父亲,学习特别刻苦,虽然他只念过私塾,但赵先生一直把他当做助手,并让他在旧中国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朱晟和何端生认识了。何端生出生在一个医药家庭,父亲何轶尘在1926年创办了惠普大药房,这是石家庄第一家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的正规西药房。西化开明的父亲一直让何端生接受现代教育,她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担任教学工作。
20世纪40年代,朱晟与赵燏黄参与了赞助中共地下抗日工作。1946年初,朱晟受命去张家口办厂,以缓解放区医药奇缺的困难。朱晟和何端生将准备与其父何轶尘筹办药厂的全部资金以及朱晟姐姐购房的资财全部捐献给解放区兴办药厂。“捐献的财物购置了两大卡车贵重药品试剂及精密仪器,而朱晟也在新婚第13天只身飞赴张家口,出任新华药厂第一任厂长。我们唯一的女儿是3岁以后才见到父亲的。”何端生不无感慨地说。
解放后的朱晟先后在白求恩医大、军委卫生部及中央卫生部工作。然而在1955年“肃反”时,有人对他捐献家财投奔解放区的动机产生了怀疑,以“特嫌”的罪名被审查。1957年的“反右”由于曾张贴曹植七步诗被定为“右派”,发配到黑龙江边境八五三农场改造。何端生说:“我一直都很佩服朱晟。即使是在农场的18年,在劳动改造之余他还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完达山区药材资源的调查。在场里兴办了卫生学校、药剂班、药用植物班,并开办了制药厂,使药厂形成了制剂上千种、工人过千、产品遍布黑龙江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返回北京的朱晟被安排在中国药材公司工作,他终于迎来了“自由”时间,已是花甲之龄的他与何端生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及专著《火药起源初探》、《中成药配制经验介绍》等等,而《中药简史》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药简史》仅仅被少数几所中医药学校当成医史课的教材使用外,20多年尚未正式出版。
探讨中药历史的现实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公司的龚风光和于铁红正在作“中医文化”选题的书籍,在一次拜访写作《药林外史》的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郑金生时,发现了郑金生教授书架上的《中药简史》——并未正式出版的油印书稿。一看之下很有兴趣,而朱晟夫妇正是郑金生敬重的师长,他认为《中药简史》很有出版价值。于是龚风光、于铁红与何端生建立了联系。何端生也认为《中药简史》的正式出版不仅是对1988年去世的丈夫的一个纪念,书中对中药历史的梳理也很有现实价值。
中医中药的名称是20世纪内才出现的,是新兴的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之后,才有了中西医药之分,而像中国这样的中西医药共存共荣的兴旺局面,十分特殊。朱晟在书中这样写道:“中医药作为全人类医药文化的一个中药组成部分,应当了解它的历史地位。中药源远流长,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化宝库。从公元2~3世纪汉代后期的《神龙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到1765年清代中期的《本草纲目拾遗》,约1500年间,我国药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也是朱晟和何端生梳理中医药史的一个目的。
《中药简史》清晰地梳理出中药自春秋战国至当代的发展脉络,又选择药学典籍、药材炮制、剂型演变、药用度量、炼丹术与古医药化学等精华部分展开论述。郑金生说:“朱晟、何端生先生分属中西医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他们将中西医药学基本理论、各主要学派观点及其承前启后的过程糅为一体,中西兼顾、博采众长、相辅相较,引典籍之繁、史料之丰足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更为可贵的是,其中独到精辟的见解随处可见。”朱安格说:“我一直揣度父母亲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写作于20年前的这本书所谈到的中药及其历史在当时并不是热门的话题。但现在读这部书稿竟然读出了现时话题,也可能是近100年来的古老话题。如何看待中医药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在价值评判上能将中医和西医对比吗,等等,读者都会有所感悟。”
医药化学之渊源在中国
朱晟是一位药学专家,而何端生则在医药化学方面更有研究,对于《中药简史》,何端生说:“这本书绝大部分是我先生创作的,只是在书中有关化学的方程式以及最后一章‘为什么近代医药化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我参与了写作。”而《中药简史》中最为可贵的是,穷原竟委,阐明了医药化学之渊源在中国。
1978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建校50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炼丹术与古代化学》的长篇学术报告。李约瑟在结束语中强调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他说:“我深信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尽管迄今还几乎无人认识到这一点。”过去西方科技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医药化学及化学源于西方的炼金术。“其实,中药里许多炼丹术与古代医药化学的成果近些年才被陆续发现,它已引起科技史界特别是许多化学史学者的注意。李约瑟说‘医药化学源于中国’,毋庸置疑。”朱晟这么认为,也在书中作了详细的考证,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到中国古代在无机医药化学和有机医药化学上的成就都作了归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医药化学,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呢?”最后朱晟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如科举不重视科学技术是主要因素,还指出中国不同于欧洲的关键性问题是玻璃质量低劣,几乎找不出用玻璃器具作化学实验的具体事例,以及制酸和制碱两项基本化学工业没有在中国形成,是中国医药化学停滞不前的重大阻力。
何端生说:“我们写作《中药简史》,在1983的序言中就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话,‘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另一方面,进入汉代,以汤药为主要剂型的传统医药与炼丹术之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既合作又斗争,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中医中药。一般来说,中药副作用低,有优点但仍待改进。我希望在中西医药结合的过程中,这本书能发挥它的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