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海域古沉船不止“南海Ⅱ号”
省考古专家断言:只是揭开这片海域冰山一角
“南海Ⅱ号”的发现只揭开了汕头南澳海域众多沉船一角。昨天,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片海域肯定还有其他古沉船。
昨天上午,在明代沉船“南海Ⅱ号”抢救性保护情况汇报会上,广东省考古所有关专家透露出一个惊人信息:汕头市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从渔民船舱中查获的瓷器,不仅有明代瓷器,还有一批是宋元时期的,而这些宋元瓷器不可能出自“南海Ⅱ号”。南澳县附近海域很可能还沉睡着其他古船。
判断
三代瓷器不可能同船
昨天上午,在“南海Ⅱ号”情况汇报会上,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播放了边防官兵5月25日清晨在南澳海域乌屿与半潮礁之间(俗称“三点金”),从当地渔民的船舱中查获138件瓷器的录像。
“渔民潜水船上查获的瓷器,肯定不全是明代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尚杰紧盯屏幕:查获的瓷器中有一只酱色龙纹坛,“专家们从品相上一看,就知道这些酱色、青白釉色的瓷器和那些明代的青花瓷并不出产自一个年代,它们的工艺是宋、元窑口常见的类型。”
根据青花麒麟纹碗等瓷器上清晰印着“大明年造”的字样及省文物鉴定站的鉴定报告,考古专家初步将“南海Ⅱ号”鉴定为一条明代万历年间的沉船,沉没于400多年前。
然而,明代的瓷器基本上不可能与宋代瓷器共乘一船,因这不符合考古推断。尚杰分析道,中国人自宋代开始确有收集古玩的爱好,这有历史可查。但“南海Ⅱ号”这艘明代沉船上出水的宋、元瓷器样式相当普通,全是生活用具,没有太多收藏把玩的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博士魏峻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根据水下考古人员在海底所见,“南海Ⅱ号”上整摞整摞的瓷器都是明代青花,这些零散出现的宋、元瓷器肯定另有来头。
有专家称,如果这几件宋、元瓷器与“南海Ⅱ号”上的大批明代青花瓷器确是从一处打捞上来,那“南海Ⅱ号”附近海域有可能还沉没着另一艘年代更早的古船。
调查
南澳海域沉船不止一艘
魏峻告诉记者,2002年省考古研究所对粤东、粤西展开沿海古沉船调查,对广东沿海沉船情况有了大致把握:南海海域星罗棋布般散落着不少古代沉船。2005年,汕头市南澳岛附近就有渔民在海上打捞出一批铜钱和宋元瓷器,省考古所专家大都认为,南澳海域的沉船不止“南海Ⅱ号”一艘。有关专家透露,根据比较清晰的资料显示,南澳海域还掩埋着另一艘清代古船。而据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一项报告,中国南海海域的沉船不少于2000艘。
“整个潮汕地区以前也发现过不少沉船,汕头市澄海一带海域以前清理过红头船遗迹,包括一些保存比较好的,这个海域的沉船应该不只一条。”
汕头大学教授隗芾认为,潮汕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海洋文化区,潮汕对外交往从元末明初就开始兴起,于清朝中叶达到鼎盛繁荣期的汕头樟林古港,就是当时整个粤东韩江流域重要的海上交通港口。“南海Ⅱ号”的发现,无疑为再现当时潮汕一带繁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提供了“密码”。
现场
“南海Ⅱ号”首尾未现
昨天,记者从汕头市南澳岛后宅镇前江码头登上一艘公边艇,前往“南海Ⅱ号”发现地——“三点金”。乘船20分钟后,记者登上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派驻现场的作业船——300吨起重能力的“南天马”号。对面半海里外的小岛“乌屿”清晰可见,而“南天马”号的脚下就是暗礁潜伏的半潮礁。
担负“南海Ⅱ号”水下考古任务的省考古所专家崔勇向记者讲述了下海探摸“南海号”情景。“海底的能见度比较好,可达3-4米,船体保存比较完好,周身有泥沙覆盖。在木船中部的隔舱裸露在海水中,里头整摞排列的瓷器清晰可见,而船头、船尾还看不清楚。”
有人称,“南海Ⅱ号”与“南海Ⅰ号”的沉没姿态有些类似,都是端坐于海底泥沙里,并不像发生过大幅度断裂或翻倾。也有人称,“南海Ⅱ号”的规模可能略小于“南海Ⅰ号”,但这些说法并未得到考古专家证实,“‘南海Ⅱ号’到底多长、多宽,目前为止仍没有探摸清楚”。
对比“南海Ⅰ号”,“南海Ⅱ号”的价值如何?魏峻说,“南海Ⅱ号”与“南海Ⅰ号”各有各的研究价值,一条在粤东、一条在粤西;年代也不一样,一条是明代、一条是宋代,两条船的意义都很大,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会使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更加丰富。
问题
“南海Ⅱ号”是否整体打捞?
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表示,“南海Ⅱ号”会不会像“南海Ⅰ号”一样进行整体打捞,目前还无法确定。“我们要首先摸清楚这条船的情况,对它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打捞方案更为合适。能见度、海流、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沉船都会适于整体打捞”。
魏峻告诉记者,如果不采取整体打捞,就是原地发掘清理,这是水下考古的原始方法。“‘南海Ⅱ号’所在海域的能见度较高,即使采用原地清理也可以进行得比较顺利。”
6月7日,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已经有两艘作业船赶赴现场,分别是起重船“南天马”号和3000马力的拖轮“德华号”,昨日两艘船进行了布锚。省考古所水下考古专家也已进驻船上,相关考古探摸业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