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喜看“东方底特律”转型之路——来自上海杨浦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实践报告

2011-5-16 08:37:56
科技日报




1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在这里发祥,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这里汇聚,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在这里实施——这就是上海杨浦,中国现代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一片热土。

  百年杨浦,老树新花。2010年1月,杨浦区被正式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一年多过去了,这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被边缘化尴尬处境、险些和底特律一样陷入“工厂设备荒漠”的老城区,已逐步实现成功转型!

  4月20日,上海市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推进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韩正指出,加快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是上海“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敢闯敢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股权激励、人才集聚、财政金融扶持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聚焦突破。

  各方引智,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

  云计算是全球竞相争夺的信息产业战略高地。去年底,上海“云计算创新基地”在杨浦启动,该基地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云计算产业核心聚集区。

  目前,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卡巴斯基上海实验室、百度上海公司、天云科技等企业已首批入驻基地。杨浦区区长金兴明雄心勃勃:到“十二五”末期,云计算创新基地将汇聚3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

  一时间,杨浦成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焦点,“知识创新杨浦”这张名片响亮地打了出去。

  如果没有上海市委、市政府“构建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战略决策,杨浦也许会像底特律等曾经的制造业大城市一样被新时代所遗弃。近年来,杨浦走出了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成功之路。甲骨文、百度等世界级科技巨擘陆续入驻杨浦,形成了一个聚合了高校、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科技公司、初创企业、风险投资、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知识生态圈”。

  今天,“大杨浦”又一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游人如织。在杨浦区委书记陈寅、区长金兴明带领下,杨浦区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从台北馆的资源回收,大阪馆的环境再造,再到罗阿地区的多极城市群、城市交通网……到处是他们学习、交流的场景。陈寅说:“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子,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内涵深化。城市最佳实践区为杨浦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学习借鉴的镜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勇于创新的杨浦人,频频亮出新招:成立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投贷联盟,再一次拓宽了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之路。美国硅谷及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在杨浦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湾区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扩大世博效应共创一个未来”,促进杨浦和湾区全面战略合作推进会成功举行。

  在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后,杨浦区已成功实现了三个跨越:引进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总部,打造总部研发集聚区,带动了杨浦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产业能级的提升;与美国硅谷银行合作,打造风险投资集聚区;与联合国南南局紧密合作,打造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集聚区,日益发展的杨浦正迈出国际化步伐。    

  招贤揽才,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去年底出炉的《杨浦区2003年—2009年人才发展调研报告》中,有一组数字引人关注:杨浦区域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贡献率显著提升;与人才结构变化形成呼应的是,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原来的几乎“对半开”,调整到24∶76。与此同时,杨浦集聚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2名,获得省、市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总数达551项,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人才,是“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乃至腾飞的新引擎和原动力。这组数字就是明证。

  近年来,他们明确了发展战略及人才重点培养、开发方向,借助重大项目,增强对人才、产业的集聚功能。至2011年,德国大陆集团亚洲总部和中国研发中心已有1000名研发人员入驻;西门子上海中心已有2000名研发人员入驻。

  杨浦还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不同的引才模式,以实现人才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杨浦与美国湾区和硅谷银行合作,联手打造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风险投资集聚区,吸引一批金融、科技类顶尖人才的集聚;以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形式引进和使用“候鸟式”“两栖型”人才97名。

  杨浦着重推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发展之路。大学校区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科技园区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载体,公共社区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如今,由大学师生为创业者主体的中小科技企业从2003年的不到1600家,增加到现在的4390多家;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举办48场产学研合作会;海外人才创业企业105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3%。

  筑巢引凤,创新创智有天地

  2010年9月12日,杨浦面向海内外科技精英的“新江湾城人才公寓”奠基开工。为海外英才服务的“海外人才创业大厦”也在同一天竣工启用。

  这是上海在杨浦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区实施的人才“安居”工程,目的是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更为良好的综合环境。据杨浦区相关负责人说,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人才“安居”全面互动,以此推动城区发展的转型。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杨浦还在“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等“软件”上做足文章。以政府为主导,大学、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共同参与的“3310”计划,五年内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面向三类不同人才,配套出台了降低创业启动成本、提供资金担保与贴息,项目风投基金、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扶持补助等10项配套政策。同时,通过与大学联手,实现高校实验室向区域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开放……

  抓好服务平台建设,是杨浦区留住海外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区先后成立院士服务中心,建设上海院士风采馆,积极发挥院士创新引领、创业导航作用。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杨浦区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将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地,区域内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引进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1000名;引进各级各类专业人才1万名。经过6年建设,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创业苗圃”已具备相当规模,22层的主楼和4幢5至9层的实训楼,总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其中的大型工作室有几百个“创新工位”,还有很多单间工作室,可同时容纳200多个团队和一大批个人在此开发项目。

  如今,杨浦优良的科教资源环境,加上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配套,引得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站在新起点上,杨浦风正帆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据区领导介绍,杨浦区在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中,将在五个方面予以先行先试:一是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二是着力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上先行先试;三是着力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上先行先试;四是着力在提升国际化水平上先行先试;五是着力在塑造百年滨江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结合上先行先试。

  方向已指明,巨轮已启动。充满创新精神的杨浦人,将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的进程中,不断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书写属于未来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