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塞尔:人类语言用于建构社会现实

2007-9-18 08:00:13
来源:科学时报/马欣




塞尔教授认为,他的哲学体系由3个部分构成: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他近年来主要从事的研究,是将他自己关于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研究的结果。演讲结束后,蔡曙山、清华大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王宁、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杨英锐、数学和物理学教授高策理与塞尔教授就“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问题展开了对话。

塞尔:人类语言用于建构社会现实

蔡曙山:塞尔教授,在演讲中,您认为语言是所有事物中最重要的。上世纪,不仅语言学家,还有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非常关注语言,语言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此后,他们又都从语言转向心智。请您谈谈从语言到心智转向的原因。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也是在于语言吗?

塞尔:从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由语言建构的,并且不断传递下去。正如生物学的DNA一样,人类社会也有普遍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正是用语言来建构的。当我从事哲学研究时,语言哲学是哲学的核心,但现在心智哲学已经转移到核心位置。发生这种转向有很多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认知科学的建立。语言问题的认识依赖于更为基本的心智问题的认识。恐怕我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我们确实不知道区别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的细节,但我们知道人类语言具有与动物语言不同的特征。动物的语言可以用于表达,人类的语言却可以用于表现,即用于建构社会现实。

杨英锐:塞尔教授,我很欣赏你的“集体意向性”和“制度客观性”的概念。这让我产生双重想法,一是在高阶认知中的集体意向性,二是在个人心智中的集体意向性。请你对这两种集体意向性作一些解释。

塞尔:集体意向性并不是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之外的,当我说集体意向性时,它可以从第一人称的个体的意向中推出。当我说集体意向性是可以推出的,我的意思与其他哲学家说的不一样,我们说的是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集体精神现实。认知科学中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向,即我们离开基于计算机科学的认知科学,转向基于神经科学的认知科学——这正是我们要前进的那个方向。个体意向性来源于人的大脑,集体意向性的表现可以从个体意向性的生物学基础来认识。

王宁:您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而且是一位语言哲学家。您认为何种语言会主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流?您认为这些主要的世界语言的未来会是怎样?

塞尔:我喜欢英语,因为它使我感到舒服。如果需要一种世界语言的话,我推荐英语。中国有13亿人,美国只有3亿人,为什么汉语不能成为世界语言?我认为将来汉语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学术交流的语言。何种语言成为世界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交流。我们可以去听一场不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所作的演讲,我们以非母语提问,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非常了不起。

高策理:27年前您提出“中文房间论证”(CRA)这个著名的人工智能模型,请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模型的细节,请您解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塞尔:目前的计算机程序能够通过图灵试验,但它并没有智能。认为人类心智就是计算,这是一种图灵机的概念。人类思维确实包括计算,但它不仅仅是计算,人类思维具有创造性。计算机模拟思维,但不是真正的思维,正如它模拟消化并不是真正的消化一样。目前的数字计算机仅仅是执行句法的机器,它没有语义。人类的理解不仅是句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语义的理解。我们说今天的数字计算机没有智能,并不是说机器永远不可能有智能。基于神经网络连接和能量传递的计算机也许真的会思考,这方面我们寄希望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整理 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