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4 09:06:12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体重”为地球17倍的新型岩石行星被发现
颠覆行星形成理论 有助梳理宇宙历史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天文学家们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个用于搜寻类地行星的宇宙飞船“开普勒”号发现了这一行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日(北京时间)报道,该研究团队使用西属加那利群岛伽利略国家望远镜上的HARPS-North装置,测量出其质量约为地球的17倍,远远超出预期,这表明,Kepler
行星形成理论很难对这样一颗巨型岩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进行解释,但新研究表明,这并非孤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院的拉尔斯·巴克哈尔表示,行星的周期(围绕恒星旋转一周所需时间)和多大的行星能从岩石行星转变成气体行星之间有关联。随着搜寻工具关注更多周期更长的行星,或许会有更多“巨型地球”被发现。
他们解释称,早期的宇宙中仅仅包含有氢气和氦气,因此,制造岩石行星所需要的硅和铁等更重的元素,必须在第一代恒星内被制造出来。当这些恒星爆炸时,它们会在整个宇宙空间散发这些关键成分。这些成分随后可能被整合进后来出现的恒星和行星内。这一过程应历时数十亿年才完成,而Kepler
这一研究表明,天文学家们在搜寻类地行星时,不应将一些古老的恒星排除在外。如果古老的恒星能拥有“岩石行星”,那么,我们应该也能在宇宙邻居那找到潜在的宜居世界。
左图 Kepler
总编辑圈点:
有了“开普勒”,顿时“开天眼”,以前遥不可测的远方行星,现在成百上千地被发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行星学研究。仅仅十年前,行星学家还只能观察九大行星和一群围绕太阳旋转的小石头。而一旦发现了远方的奇特行星,他们就意识到先前的猜想还很幼稚。目前,天文学者对于“大火球”们的了解,远远超过躲在暗处的“小石子”们;但未来他们必然要开发出更多研究行星的新技术,因为那里才是人类幻想栖居的所在。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