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召开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由武汉大学完成的“红莲型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项目,目前已通过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此项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三大杂交水稻品系之一,另有野败型(以袁隆平为代表)和BT型(即转基因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武汉大学以海南红芒野生稻为母本、莲塘早为父本,杂交和回交育成了红莲型杂交水稻,以后转育成红莲华矮一五、中锋一号等系列不育系;后来又引入广东、海南育成红莲青四矮、丛广四一和粤泰等不育系。一九九七年后又成功选育出红莲优六号,珞优八号、粤优九号两个新组合。
近年来,红莲优六号在中国南方稻区八省及印尼、越南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其表现为生产势强、米优优、穗大粒多、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亩产最高达到八百四十七公斤。目前,红莲优六中稻新品种已吸引来自湖北、湖南、安徽、陕西、河南等省的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前来选购。珞优八号今年已在湖北省示范推广七十万亩,大面积生产亩产可达七百公斤以上,高产示范基地亩产超过八百公斤,达到国家超级稻标准。该品种除在湖北省推广外,还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推广种植近三十万亩。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优质稻米生产必须以高产为前提,优质低产没有生命力,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可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加速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此外,红莲型杂交稻优质米适合于东南亚市场需要,将促使中国杂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