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5 10:06:38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国家海洋局昨天第二次公布了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日本福岛以东的西太平洋监测海域鱿鱼(巴特柔鱼)放射性检测结果显示,锶-90的放射性比活度为我国沿海生物样品放射性本底平均值的29倍。此外,样品中还检出了我国沿海生物样品中正常情况下难以检出的银-110m和铯-134。虽然我国沿海生物样品未检出放射性元素,但是,鉴于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的显著影响,国家海洋局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来自该海域海产品的放射性检测,确保我国公众的健康安全。
自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工作,并将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并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径预测工作。国家海洋局将组织进行第二航次西太平洋放射性物质监测,并将及时向公众公布结果。
新闻链接:
西太平洋海域生物样品检出放射性元素
本报北京8月23日电(记者陈瑜)国家海洋局今天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二批次结果显示,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的显著影响。生物样品中检出了我国沿海生物样品中正常情况下难以检出的银-110m和铯-134。
6月16日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释放的主要放射性物质铯-137、铯-134、锶-90等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开展监测。在25.2万平方公里海域,采集了大量的海洋大气、海水、生物样品。
结果显示,监测海域海水中均检出了铯-137和锶-90,94%监测站位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无法检出的铯-134。71%监测站位铯-137含量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其中铯-137和锶-90最高含量分别为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
监测海域鱿鱼(巴特柔鱼)放射性检测结果显示,锶-90的放射性比活度为我国沿海生物样品放射性本底平均值的29倍。此外,样品中还检出了我国沿海生物样品中正常情况下难以检出的银-110m和铯-134。
此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在给科技日报采访函做出回复说,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