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我国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市的长江、金沙江、岷江结合部水域科研放流202尾中华鲟、2尾达氏鲟,旨在实验培育长江上游的内陆鲟鱼种群,探索保护中华鲟的新途径。放流的中华鲟、达氏鲟中,有四尾属成年鲟,中华鲟和达氏鲟各两尾,最大一尾重达84斤,另有200尾小中华鲟。
放流鲟鱼前,科研人员为它们注射了体内数码标记,今后可随时监控它们的游动状态和生存情况。此次科研放流还将在长江上游宜昌至宜宾一带1000多公里的江段设立10多个无人值守的监测站,能够自动记录鲟鱼的迁移情况。专家将根据监测情况掌握中华鲟的行动轨迹、生活状况、研究使其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的举措,让“水中大熊猫”在长江上游“安家”,培育鲟鱼的长江内陆种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陈细华11日在四川宜宾市称,此次科研放流将积极探索保护中华鲟新的技术途径。如果通过实验证明中华鲟在长江上游能够安家,将来可以在长江上游进行大规模的中华鲟放流,建立长江上游陆封型种群。
中华鲟、达氏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