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6 月27 日在英国伦敦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一种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胚胎干(ES) 细胞。这种名为EpiSC 的细胞分离自被植入胚胎的小鼠以及大鼠胚胎。研究人员表示,它们比现有的小鼠ES 细胞更像人类ES 细胞,从而有望为了解人类细胞如何生长与分化提供一条没有争议的新模式。
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同时进行了这项研究,其结果发表于6 月27 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由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院的RonaldMcKay 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同事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而由英国剑桥大学的Roger Pedersen 和Ludovic Vallier 率领的科学家则用大鼠进行了试验。
McKay 指出,“这是多能性细胞的一个新类型”,意味着它能够发育成任何种类的身体组织。他解释说,传统的小鼠ES 细胞并不能让我们获取有关人类的大量信息,这是因为小鼠细胞要“更加原始”。例如,小鼠细胞需要生长因子LIF(白血病抑制因子),然而与其他干细胞一样,人类ES 细胞在抑制上述因子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育。如今,McKay 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与人类干细胞类似的小鼠干细胞。
在将胚胎植入小鼠子宫5 天半后,研究人员从外胚层———小鼠胚胎最内部的细胞———中分离出EpiSC。与人类ES 细胞类似,EpiSC 不能在LIF存在的前提下很好地生长,同时它们的基因表达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的模式也与人类相同。McKay 表示,这些细胞代表了一个更高级的发育阶段,即传统小鼠ES 细胞与已经开始分化的细胞之间的一个“缺失的环节”。他强调:“大多数人都认为你不可能在胚胎移植后获得多能性细胞系。”
Pedersen 则表示,大鼠的EpiSC 与小鼠的类似,他同时预测,科学家将能够从“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哺乳动物中”获取此类细胞。他说,从这些干细胞发育出的细胞系作用很大,将成为人类ES 细胞加速发育为组织的一个模型,从而用于病患的治疗。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大学的干细胞研究人员ReneeReijo Pera 对于用这种新细胞阐明人类ES 细胞的工作机制表示乐观。她强调,这项研究表明,科学家能够培育出包括源自人类在内的新的ES 细胞系,它们“最终将更加适用于分化的目标”。
(群芳 译自 www.science.com,6月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