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全球应综合治理荒漠化和气候变化

2007-8-9 14:48:45
来源:科报网




  本报纽约6月16日电(记者 卞晨光) 6月1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此发表致辞说,气候变化和荒漠化在各个方面相互影响,联系密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影响全球在2015年年底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能力,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对二者实施协同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受益。

  潘基文表示,荒漠化不仅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也是阻碍生活在干地上的人类其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一个重大障碍。世界上许多最贫穷的人也是受荒漠化影响最直接的人,全球2/3的穷人都生活在干地,其中有一半人从事农业生产,环境退化已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计。目前土地荒漠化的危及范围已达100多个国家,高达12亿的人口受到影响。

  潘基文指出,尽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早在13年前就获得通过,但全球的环境仍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退化,当务之急是要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既考虑到环境问题又考虑到发展问题的国际公约。他说,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正使全球变暖,对生活在干旱地区尤其是非洲干旱地区的人们来说,不断变化的气候有可能加剧荒漠化和旱灾,使粮食供应状况更加恶化,无法得到保障。

  潘基文认为,气候变化将使旱灾和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发生的次数进一步增加,对土壤地力已经下降的地区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这一趋势会使部分地区的荒漠化加剧,贫穷和被迫迁徙现象增加,导致更多的冲突发生。他表示,如果同心协力防治荒漠化,开垦退化的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并恢复植被,将会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化相关国家的复原力度,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6月17日在巴黎通过,该公约旨在通过地方、国家、地区和区域方案以及国际伙伴关系,推动实施具体行动,中国自1996年正式成为该公约缔约国。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人们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联合国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背景资料: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据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今年6月17日是第13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荒漠化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早在1975年,联大就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与荒漠化作斗争。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94年11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国际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