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6 08:37:05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春天,对日本国民来说,原本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但今年3月,他们面对的却是现实版的《2012》。
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里氏9.0级剧烈地震猛烈袭击了日本。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两次氢气爆炸,随后福岛核电站2号和4号机组又接连爆炸,对于核灾难的恐怖记忆,以及混乱的数据信息,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
从地震后日本政府发布核电站周围民众不需要“特别举措”,到首相就核危机公开发表告国民书,短短4天时间,情势急转直下,给隔海相望的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荡,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面对核危机。我国自1986年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核应急救援体系面临一次严峻挑战。面对不断扩大的危机,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立即投身到应急工作中。
一场安全保卫战打响了。
争分夺秒,迅速迎战——核应急协调机制紧急启动
突发事件是对应急体制机制的最好检验和度量。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立即召开党组会议,迅速作出果断部署;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兼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韧,在第一时间亲临国家核事故应急响应中心现场排兵布阵、指挥应对。
局领导的科学决策为核应急工作争得了宝贵的时间,也极大的鼓舞了核应急的全体工作人员,大家在心底升腾起一种信念: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放心!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全方位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实时公布核辐射检测结果。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规定,成员国发生核事故时应及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事故并向其他成员国通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设在中国的唯一国家联络点,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该办公室就开始24小时专人值守。“每天都要接收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处长刘光辉介绍说,“由于时差原因,凌晨3点左右必有一份传真”。从3月12日3点45分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一份通报开始,至记者发稿时,已陆续接收65期国际通报。
每天,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组织专家分析,同时向国务院报告,并将有关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协调委其他成员,供他们分析研判时参考。第一份报告中就明确作出海啸对我国沿海核电站没有影响、预计48小时内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基本判断,对于消除社会公众的过分担忧,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为止,该办公室已向国务院报送了35期专报,包括权威发布信息、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会商专家对有关问题的研判结果、公众关注的来自日本的交通工具、货物、人员放射性检测问题、放射性物质沉降等热点信息。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核应急处仅有3名工作人员,却超负荷连续工作了20多天,两名同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在他们的时间表里,已经没有任何假期,身临现场,听到的是果断而沙哑的嗓音,看到的是匆匆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的是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和昂扬的士气。
权威发布,及时透明——用信息公开赢得主动
“根据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可以看到,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在扩散过程中会逐渐稀释,目前对我国没有影响。”
“我国所有运行核电站安全稳定。”
“碘131和铯137都处于天然放射性本底的水平。对我国海域环境没有影响。”
……
每天下午4点,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指挥部都座无虚席,国内核应急领域的资深专家与来自中宣部、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卫生部、国新办、气象局、海洋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络员齐聚指挥大厅,在此通报信息、研究分析事故发展态势和国内公众的关注点、研判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演变趋势及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的潜在影响,最终形成每日权威信息,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名义向全国公众发布。虽然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每个字都经过大家的仔细推敲,都凝结着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众多专家的心血。
“信息的汇总、统计是权威发布的基础,这是一项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司长王敏正说,“每天的例会都在3个小时以上,要综合各方信息,依据大量技术数据进行研判,必须保证告诉百姓的信息是权威的、准确的。”
对于许多普通百姓而言,生平第一次遇到核危机,恐慌心理在所难免。在日本核事故发生的最初几天,传出食盐防辐射的流言,许多地方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3月16日晚,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求国防科工局在两个小时内制定《关于日本核电站事故应对新闻宣传方案》,接到通知后,相关部门立即行动,按时上报方案,同时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短短两天时间,食盐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市场秩序恢复,公众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关注事态发展。
为避免舆论的无序状态推高公众的恐慌情绪,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还组织潘自强等15名专家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公布事故情况及其发展态势,回答公众疑虑,宣传我国核电站的安全特性,普及科学知识。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的科普,迅速消除了公众疑虑,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应对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公开透明,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3月29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对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信息发布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防患未然,任重道远——核应急体系对公众的承诺
本次日本核事故,对中国核应急体系既是一次严格的实战检验,也是一篇鲜活的教材。
我国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核事故应急委员会,随着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投产及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核应急技术、事故救援体系也逐渐完备。“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局投入近亿元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能力,目前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和专业救援分队已经初具规模。
然而核安全无小事,和普通行业不同,它要求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苛刻的安全标准。
本次事故发生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核设施进行了检查。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我国有关部门也对13个运营核电机组和90多个筹建机组展开了安全大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这次事故也提醒我们,要准确判断并有效应对核危机,必须要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平说。他表示,由于面临强放射性辐照危险,人员无法接近,加之仪表设备故障,日本在查明事故状况前发布信息和采取措施极其慎重,国际社会认为太过缓慢。“这给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核应急必须首先查明事故工况并迅速获取辐射监测数据,才能组织分析研判,进而开展及时有效地响应,不能过头,更不能误判。”许平说,“各类核设施必须要高度重视重大自然灾害下,能够确保应急电源和各种监测仪器仪表功能,并满足多样性和必要的冗余,特别要考虑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同时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及早研究建立我国统一的核事故后果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
危机还没有结束,战斗还没有停止。
“现在看到的只是整个应对工作的‘冰山一角’,接下来还要根据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人员力量,及时调整应急对策。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公众的信赖。”王敏正坚定地说。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