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哲浩
8月16日,西安市科技局发出通知,对在2006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中已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82家企业予以摘帽。这意味着从市科技局发文之日起,这些被公告的企业不再享受国家和地方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该通知变成新闻和信息发布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许多人对西安市科技局的“铁腕”做法报以赞许。
“另类”的“摘帽”
伴着自主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业,当仁不让地积极申报入列;与此同时,优惠的扶持政策让一些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红了眼”,他们总是托人找关系,想尽办法搭乘这列“快车”。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西安市科技局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和工作力度,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和“不冤枉一个好企业,不放过一个差企业”,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界好评。
西安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八项条件:一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机制良好;三是企业负责人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四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五是年总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六是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的5%以上;七是企业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八是企业章程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技术、财务管理制度严格。
“这八条全是‘硬杠’,缺一不可。缺少这里面的任何一条,你找谁都没用。制度严明地摆在那儿,谁违反谁负责。”西安市科技局主管高新技术企业的副局长问向荣说。
谈到这次被摘帽的82家高新技术企业,问向荣说,其实这是科技局的正常工作和规定动作。对于那些创新能力降低,技术水平弱,产业特色模糊,市场前景欠佳,影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形象的企业,科技局就要敢于和勇于将他们“拿下”,这是对所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警示。与此同时,通过政府的引导、扶持,以及企业的努力,近年来西安一些迅速成长起来、效益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动放弃了应该享有的优惠政策,愿意多给国家纳税,这表明西安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明显增强,在这次被摘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就不乏其例。这不能不说是可喜可贺的“另类摘帽”。
“摘帽”的内驱力
“‘十一五’时期,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是西安加快发展的优势和希望,决定着西安发展的未来和方向,是西安走向国际的战略选择。只有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切实的措施,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之成为西安的强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才能增强西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巩固西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实现西安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谈起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安市科技局局长徐可为的话自信而铿锵。
据徐局长介绍,近年来,西安市以自主创新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西安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十年来,西安市充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9%。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分工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辐射中心。
目前,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该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产值分别达到109亿元、106亿元、92亿元、96亿元,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全市涉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中,产值过50亿元的有2家,产值过10亿元的有16家,产值过亿元的有118家;上市企业已达30家,其中有10家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
近年来,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吸纳国际技术、人才、资本的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已有英特尔英飞凌、应用材料、美光科技、爱尔微电子等3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投资西安。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领域外商直接投资3.15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5.2%。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徐可为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张、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传统产业,以集成电路、软件产业为破口,以政府强力推进、加大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大项目群建设为支撑,以‘两区两基地’为主体,建设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吸纳力强的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打造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