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对地观测技术正迅猛发展,但刚刚过去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让人们看到我国对地观测技术尚存在多方面的缺位。
“我国微波遥感基础研究不够,微波遥感数据的利用能力不足!灾情遥感监测仅靠光学卫星是不够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虎,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顾行发,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这种反思。
周成虎:
今年夏季谨防灾害面前重蹈覆辙
“一是研究基础不够,二是技术手段缺乏。”周成虎表示。我国微波遥感研究已有较长时间,并成功研发了自主的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先进的遥感器,可以获取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地表状况信息。但微波遥感机理复杂,特别在前期针对冻凝所作的数据分析研究特别少的情况下,微波遥感数据反演的结果,很难判断其正确与否,难以给出准确的灾情信息。我国在重大灾害的监测手段上,特别像此次针对冻凝,应对能力还很不够。他说:“面对此次大灾害,应该反思。我国可用的微波传感器很少,没能及时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足够、及时的信息,这是科学界很大的遗憾!”
“国外对微波遥感的研究也比较弱,不过比我们略胜一筹。微波遥感现在的状态可以说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但每个国家都要有超前性、创新性,我国的研究状态还是跟踪太多、独创少。”微波遥感技术难度大,基础研究都没有上来,更枉谈应用。包括对台风、暴雨等其他灾害天气来说,没有微波遥感,很难监测出来,比如台风气团里到底是什么、气团的分层结构特征如何、气团水气含量如何等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借助于微波遥感。
关于公众在此次灾害中所感叹的信息时代信息却不畅的问题,周成虎解释,实际上是受灾地区的整个系统都瘫痪了,通信塔受损不能工作,气象雷达也被冻结不能工作,而且没有电,整个系统不能保证正常运行。可以说,这次对灾害的应对基本上缺乏有效措施,气象雷达都自备了发电机,但没有预计到异常天气会持续那么长时间。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性灾害,周成虎认为应该加强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强应对灾害监测能力体系的建设,加强监测手段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带微波遥感器卫星的发射;其二,要作大的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增加可预报的能力;其三,要增加投入,加强地面社会对灾害的防御能力,现在状况是救灾很及时,但抗灾能力弱。
“我们正准备启动一个特别项目,就是要加强对夏季灾害的监测,这在奥运会期间非常重要,夏季一旦有重大自然灾害,一定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周成虎透露。“对于夏季重大灾害的快速反应工作,也许你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灾害没有那么严重,对课题主持人来说,可能会得到‘花那么多钱没派上什么用场’的抱怨,作科学有时就是要面对这样的风险!”而一旦灾情出现,有类似今年年初这样的极端气候状况,就很难应对。面对夏季台风暴雨可能带来的洪水,危害会更为紧迫,对生命的威胁更为严重。
“现在作夏季灾害监测还来得及,我们正在作计划。没事就好!”周成虎说。
顾行发:遥感信息处理
和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从此次灾害来看,对空间技术的应用需求程度非常高!”顾行发同样谈到民用微波传感器的缺位问题:“空间段上,我们现有对地观测系统满足不了应急的要求,对地观测系统还不够实用,我们尚没有在这种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条件下快速获取卫星数据的能力和手段。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到的都是光学卫星载荷图像,成像周期也会比较长。”
从现在业界状况来看,微波遥感明显滞后于光学遥感。我国在微波遥感方面,刚刚解决有无的问题,刚具备观测能力,至少在民用卫星遥感方面还不具备微波全天候探测的能力。
顾行发认为,我国在信息处理和应用方面的水平和业务化程度还不高,比如对于雷达卫星,虽然能拿到一些国外的数据,但我们还不具备业务化处理的能力。“特别对冰雪覆盖、雪深、雪当量之类的信息,我们研究过少,技术储备太低,无法应对雪灾的监测。业务化水平不足表现在:一方面减灾业务化应用与协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缺乏业务化标准化的产品。雪灾期间,我们虽然有大量遥感数据,但快速精确的、同地图配准的产品没有,没办法跟其他信息叠加到一起使用;更没有精确的雪灾监测、雪当量监测产品。平时没有业务系统在运行,现来现做,那怎么行?”
“从深层次来说,我们急需基于空间信息的地球系统和地区系统的科学模拟和预测。”顾行发认为,雪灾之前有许多大气遥感的异常现象,如果有地球系统的模拟预测系统,应该能有报警。做这样的应急系统模拟器,需要遥感数据与技术做支撑,仅靠地面数据是不够的。
“从反思的角度来讲,此次灾害打击也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顾行发表示,这是加强地球系统模拟、对自然界恢复状况动态模拟的一个大好机会。对大型旱灾、洪灾也要尽快启动全国模拟。同时也要关注全球其他地方的情况,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极端灾害的经验,诸如虫灾、旱灾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地球系统模拟试验区。
顾行发表示,在灾后调查、恢复工作中,对整个空间信息的利用要形成联盟,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共享。“比如一个地区,农业、林业、水文、土地等各个部门,要么用不上空间数据,仅用地面信息费工费时;要么重复,大家都做,结果由于方法不统一,得出的信息也不一致。因此,要强调数据和技术的共享。”
“把南方雪灾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分析及客观评价,预测规律,利用空间技术作灾害后续生态环境评估,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重点受灾地区雪盖变化动态分析和灾后生态恢复动态监测也非常必要。”顾行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