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10:13:22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青藏联网工程长度达1038公里,总投资162亿元,是继青藏铁路后,中国在青藏高原上建设的西部大开发又一重大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
国家电网青藏联网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成介绍说,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地质复杂,穿越565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包括含土冰层、富冰冻土等类型,在这里筑立塔基、架设线路,面临稳定性、路径优化等问题,是整个工程的最大难点和关键。对此,建设者采取了多项措施,并探索出“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施工方案,有效缩短了冻土区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冻土环境的影响。
在相关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科研人员认为,从勘察设计到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青藏联网工程冻土区冻土基础基本稳定。
“在借鉴青藏铁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多项冻土区施工技术课题研究,经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已形成一系列冻土区输电线路的工艺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中国及世界上相关施工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王成介绍说。
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大都处于低气压、缺氧、高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以下,含氧量不到内地的40%,极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和高原性心脏病等病症,数小时内就能夺去人的生命。
为此,青藏联网工程指挥部与武警水电部队的医疗卫生保障团队开展合作,全线投入医护人员350名,每30公里设立一个能随队巡诊的一级医疗站,每100公里设立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二级医疗站,再加上位于格尔木、拉萨的两家三级医疗机构,共同构成覆盖所有施工区的立体医疗保障防护网。
王成告诉记者,青藏联网工程仅用于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的投入多达2亿多元,施工期间成功救治了百余例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发病例,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四零”目标。
作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高海拔输电线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需要攻克与破解的重大难题。
“在路径设计规划时,我们就尽量避开三江源、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而投入到环境保护、草地修复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达3.7亿元,所占工程投资比例超过了青藏铁路。”青藏联网工程青海段业主项目部负责人杨明凯说。
此外,青藏联网工程指挥部还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对因设立电力铁塔而受破坏的草地通过人工种草的方式进行恢复,并在高寒草甸地带采取草皮移植培育的方式加以植被恢复。
在“电力天路”穿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及不冻泉至五道梁之间,每年6月至9月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繁殖的时节。各施工点安排施工时,专门错开动物迁徙时间,营地避开迁徙通道,以免惊扰它们的正常活动。
去年8月5日,刚刚安营扎寨的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全体建设者停下手中的活计,把已进场的大型旋挖机、牵引机、吊车等机械全部撤出藏羚羊迁徙点,为近4000只从青藏联网工程直流线路第三、四标段经过的藏羚羊让出回家团聚的道路。
对于这一举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旦周大加赞赏。“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为野生动物迁徙让路,青藏联网工程的环保工作能做到如此细致,如此到位,真的让人敬佩,让人感动,堪称青藏高原电力‘绿色长廊’。”他说。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