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引擎使互联网网民越来越容易在网上搜索到自己的名字。此外,博客、YouTube、Flickr和其他小网站的存在也让网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足迹”越来越多。然而,美国皮尤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很少人将身份管理作为其网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网民还没有意识到,他在网上泄露的个人信息很可能会给其实际生活带来困扰,尤其是在求职的时候。
据NewsFactor网站12月18日报道,一份由美国皮尤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项目组(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将近50%的互联网使用者曾经在线搜索过自己的名字,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定期查看自己在网上留下的痕迹。更多的人,精确而言,53%的互联网网民曾在线搜索过个人和公司的联系方式。这份与“数字足迹”有关的报告还称,网民在网上泄露的信息很有可能会给其实际生活带来困扰,尤其是在其求职的时候。
“网上活动所累积起的痕迹在Web 2.0时代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该报告的撰写者之一玛丽·梅顿 (Mary Madden)认为,“网民在网站上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方式自动提供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被发现和了解。”
招聘人员的信息渠道
实际上,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引擎使互联网网民越来越容易在网上搜索到自己的名字。而且,网上与人互动共享的活动也让这些搜索变得越来越有趣。此外,博客、YouTube、Flickr和其他小网站的存在也让网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足迹”越来越多。然而,很少人将身份管理作为其网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该报告,绝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对其网上信息的公开程度并不关心。大约60%的网民表示,他们对自己有多少信息在网上公开并不担心。只有38%的网民称,他们已经采取措施限制其信息在网上披露。
对很多人来说,知道招聘人员会定期从互联网上搜索求职者在网上所发表的言论也许并不会感到惊讶。
乔·帕伦特(Jo Parente)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公司供职,主要职责是招聘法律方面的人员。她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搜索求职者的背景信息。她认为这一工作是值得进行专门研究的。从求职者在网上撰写的博客或透露的其他信息中,她能够获得有关求职者过去的经历和本人爱好的更多资料。
在线名誉管理
“如果我在了解一位法律专业学生情况的时候,在他的博客中发现他对宪法有强烈爱好的话,这将会对他的求职十分有利。”帕伦特说,“不过我们也很有可能发现一些负面信息,因为一旦有些人在网上散布了有关某人的负面信息,那就很难进行清除。”
帕伦特的做法并不鲜见。最近美国法律协会专业委员会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80%的律师事务所会把在Google、MySpace、Facebook和其他一些网站搜索求职者的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操作步骤”。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搜索结果“一定”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求职者获得工作的可能性。
吉姆·麦克鲁(Jim McClure)是一家位于波士顿的职业机构合伙人。他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招聘人员肯定会将互联网作为信息搜索的工具。“招聘人员应当将互联网作为进一步审查求职者简历和与新的候选者接触的渠道,因此求职者应该谨慎对待他们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他说。
面对这些新的现实情况,从事网上名誉管理的机构,例如美国Reputation Defende和Namyz公司等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帮助求职者清除一些可能会降低其求职成功率的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