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 12:48:34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过去20年,科学家已证明能探测到单个分子,也能生成单光子。然而,单个分子发现并吸收单光子的几率很低,由光子激发分子仍难以捉摸,因而通常需要每秒释放数十亿光子来轰击分子,才能从中获得一个信号。规避这一物理学难题的一般方式是,在原子周围构建一个腔洞,使光子能够长久囚禁其中,以保持两者良好的互动几率。
而此次实验的挑战之一,就是获取具有适当频率和带宽的单光子来源。科研小组利用了一个事实:当一个原子或分子吸收单光子时,它将过渡到激发态。在几纳秒后,激发态将衰变为最初的基态,并放射出单个光子。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两个嵌入有机晶体之中的荧光分子样本冷却至零下272摄氏度。每个样本中的单个分子都能由光谱选择结合空间。为了生成单光子,单个分子将从“源头”样本中激发而出。当分子的激发态衰变时,放射出的光子将紧紧聚集于距离几米之外的另一个“目标”样本之上。为了保证样本中的单个分子能够“看到”入射的光子,研究小组必须保证它们处于同一频率。此外,珍贵的单光子也需要与单个目标分子进行有效地互动。
科学家表示,这是两个量子光学天线之间长距离通讯的首个例子。单个分子一般大小为1纳米,而聚集的光束却不能小于数百纳米。这通常意味着大多数的入射光都会环绕分子进行运动,而无需“看见”对方。然而,如果入射光子与分子的量子力学过渡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分子可像天线一般发挥作用,抓住其附近的光波。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