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科学界对诺奖三大奖项的科学述评与背景解读

2007-10-17 08:51:31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编者的话:

每年的10月份注定成为中国科学界最为敏感的时间段,因为在这个月,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将如期在国内掀起一场有关中国科学家何时才能摘得这顶桂冠的热烈讨论,尽管这一讨论掺杂了太多的非学术因素。诺奖信息发布后,本报仍一如既往地将聚焦的重心放在科学界对三大奖项的科学评述和背景解读上。我们相信,更多的信息提供,能够帮助国内读者更立体地获得启迪。

比如,采访中我们得知,中国科学家或华人学者在诺奖项目相关领域同样作出了贡献:中国也是较早开始催化和表面化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历史甚至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基因打靶技术在中国起步并不晚,20世纪80年代这项技术在国外出现时,我国就已经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同时,由华人学者卓以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明的分子束外延技术,为费尔和格林贝格尔的实验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一臂之力。当然,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到寻找差距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就指出,中国科学家对基因打靶技术发明本身并没有贡献,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国内科学家之间协作精神不够。我们也了解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卡佩基竟然拥有那样的童年,行乞、偷盗、“学生领袖”——值得国内教育界思考的是:这样难堪的人生起点与后来的科学成就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呢?
如此等等,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划时代的技术解密基因功能的工具 (点评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连峰、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副所长于军)

基因敲除小鼠惠泽人类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从此发现:自旋如此重要 (点评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苏刚、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中国科技大学张裕恒院士)

打开一个全新的技术世界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科学让“表面”更透彻 (点评者: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徐柏庆、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刘磊)

埃特尔与表面化学研究

他为整个领域建立了一个实验思想学派——记二○○七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哈德·埃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