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排名指标的设计不同,排名结果也就不同,更由于大学排名涉及到很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每年的大学排行榜一出炉,便不可避免地会引来众多的议论,中外概莫能外。在众多议论者中,当属大学对大学排行榜最为敏感。那么,一所大学对大学排行榜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呢?
近年来,大学逐渐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具体表现为大学的办学越来越依赖于来自政府与社会的资源支持,而大学排行榜与大学获取资源有高度的正相关。
这是因为,从与政府的关系而言,大学排名靠前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经费支持;从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排名靠前则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而优秀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多,回馈母校(有形的和无形的)的可能性也越大,另一方面排名靠前的大学在获得社会捐赠方面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对大学排行榜的敏感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然而,近几年,中国的不少大学对大学排行榜表现出的种种乱象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为了排名靠前,可以不顾校情,盲目扩张学科规模;为了上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可以不顾校情,不惜花重金挖其他大学的名教师;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不顾校情,用“量化指标”考核教师,如此等等。这样做的大学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把名次搞上去,但从长远来看,这是违背大学办学规律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看,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所大学是靠这种方式成为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的。
大学排名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任何一所大学对大学排行榜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是对大学排行榜应以理智的心态来对待。
首先,要认真对待大学排行榜,但不能紧紧围着它转。因为大学排行榜是通过若干量化指标的简单相加而得出的排序,其科学性本身就值得怀疑,而且多数大学排行榜是综合排名,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整体实力很难在大学排行榜上得到准确的体现。因此,不要因为排名靠前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名次的暂时靠后而灰心丧气,而是要认真分析各个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比较一下本校优势学科与其他大学的差距在哪里,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努力,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急于求成。一流大学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所大学都有可能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一流大学。
其次,一所大学即使按大学排行榜的指标都做够了,也不可能自然地成为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一所大学能成为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主要是靠它的学术声望、名师荟萃,以及杰出校友等,是靠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的,而这些都不是靠凑指标就能凑出来的,因此,不能唯指标是举。
再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学制度就好比捕鱼的网。一所大学要想成为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大学制度。有好的大学制度,就能造就出优秀教师,也能够吸引到优秀教师或名师;有好的大学制度,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然也就能成为优秀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就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其中也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校友。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其背后必有一个好的大学制度,必有一个好的校风与学风。而这些在大学排行榜的量化指标中是很少或很难体现出来的。
大学排行榜是一把双刃剑,理性地对待大学排行榜,认真查找差距,则能够激发大学的奋进;非理性地对待大学排行榜,急功近利,违背办学规律,只会给大学的发展造成恶果。
大学排行榜是一面镜子,它的“引导”与“误导”两方面的功能同时并存,大学办学者应该理性地构建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