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

2007-5-25 08:50:39
来源:CCTV.com




“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最大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袁隆平院士很早便开始了努力。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袁隆平便以极大的勇气开拓杂交水稻的研究。七十年代,杂交水稻研究取得转机。在袁隆平的带动下,全国18家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技术上取得突破。终于在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经验证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4年,袁隆平带领团队,突破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系列难关,产量逐步提高。目前,已经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每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为了加快杂交稻的研发过程,一年能种三季稻。袁隆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几十年来,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让袁隆平几乎囊括了国内外科技水稻界所有的大奖。2006年,袁隆平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然而,在接踵而来的荣誉面前,袁隆平总是能够淡然处之。

如今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一是到2010年,亩产稻谷达到900公斤;第二是把杂交稻推向世界,多养活一亿多人。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画面上的这位老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的事迹被写进中小学课本,市场有以他命名的公司,天体中有以他命名的行星,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等几十项国内外的奖项和荣誉,并曾获得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大奖,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我们曾经多次采访过这位老人,每一次这位大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孩子般率真的性格,都让我们深受感染。


在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中心的展室里,有一幅巨型图画格外抢眼。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就在梦里,在这里看到我们试验田里,我们实验的水稻长得非常好,秆子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这是做的梦,梦里我就跟我们的这些助手,那时候太阳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禾下乘凉,这是个梦。


这位有着浪漫情怀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



袁隆平:就是这个禾下乘凉梦,这也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人类创造的许多奇迹都是从梦想开始的。早在我国粮食极度短缺的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就以极大的勇气,挑战当时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理论,开拓杂交水稻的研究。在最初的六七年间,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直到70年代初才培育出长势旺盛的杂交水稻,但是,在收割验收时,却发现稻谷的产量并没有提高。


袁隆平:稻谷还减产,但是减产不多,大概减产百分之二三这样子,稻草增长了70%。这时反对人就讲风凉了,讥讽,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后来晚上开会的,他们那些老专家就质问。


实验失败了,当时的专家和领导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但袁隆平却从这次失败中看到了希望。


袁隆平:我现在用实验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至于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


记者:可以不断的完善。


袁隆平: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配组不当,我们可以改进这个技术,选择另外一个配组,使这个优势发挥在稻谷上,这是完全做得到的。

从那以后,在袁隆平的带动和组织下,通过全国18家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技术上取得突破,终于在1973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经验证,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谢华安 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正因为有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的精神,又能脚踏实地去实践,所以他最后会成功。


邹江石 江苏省农科院原院长:科学很难的,袁先生最大特点是他能够坚持客观的,不是人家舆论上,或者说反对什么他就不搞了,这是一个了不得的科学家。


对于科学的坚守,初步实现了梦想,但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1984年,袁隆出任刚刚成立的湖南省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难关一个个突破,产量一步步提高。目前,已经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每亩产量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谢华安:一个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它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大面积应用,增产的粮食是以数以千亿公斤来计数的,这么一个天文数字,可以多养活六七千万人,这是对人类的极大贡献。


宋再钦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现在我国的杂交水稻是几十年领先于国际,在国际上一直取得领先地位,由于他的战略思维,他战略性的理念和他战略性的一些措施、人才培养是非常分不开的。


然而,不吃千翻苦哪有稻花香,为了让天下所有人不再挨饿的梦想,谁又知道袁隆平曾经付出了多少艰辛,而对于这一点,他的夫人邓哲感触最深。


邓哲 袁隆平夫人:我记得1971年,他一直在外面跑,那时候杂交水稻快要成功了,很忙,湖南大批大批的人都到海南去繁殖水稻,一年当中只回来一次。那时我在干校,回来一次还没住下,当天晚上就打电话来,要赶去到长沙来,有一年就只回来过一次,一天。



那些年,为了加快杂交稻的研发进程,一年能种三季稻,袁隆平成了追赶太阳的人。


袁隆平:夏天在湖南,秋天在广西,冬天在海南,一年三季这么跑。


记者:就追着太阳走。


袁隆平:嗯,追着太阳走。


在最初11年的研发过程中,他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度过的,就在二儿子出生后的三天,他就又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记者:抱怨他吗?


邓哲:不抱怨。


记者:没有。


邓哲:真的,能够等到孩子生出来就不错了。


实际上,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位“追赶太阳”的人经历过多少艰辛,但心怀梦想的袁隆平还是觉得,与希望和梦想相比,那些苦算不得什么。


袁隆平:但是我们乐在苦中,为什么乐在苦中呢?就是有希望,就是我的工作有希望,如果全都没有希望,那苦起来就难受了。每次我们只要有好的苗头,有好的新品种出来,就算是我们的工作辛苦一点,我们心里面感到很快活。


就这样,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尊重科学,几十年来,无可比拟的重大成就,让袁隆平几乎囊括了国外内科技水稻界的所有大奖。然而,在接踵而来的荣誉面前,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自己追梦的脚步。


袁隆平:你说我完全没有名利思想,这个也是不实在的,但是你不要把它放在第一位,你应该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社会能做好的这个事业放在第一位,把名利看得淡泊一点,或者很淡泊,我说你这个人就超脱了。


其实,往往越是成绩卓著的科学大家就越是能够淡泊名利。那么,在神秘而耀眼的光环背后,生活中的袁隆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袁隆平:我是主攻手。


记者:主攻啊?


袁隆平:对。


袁隆平的朋友:这个可以跳过来杀他。


袁隆平:哎,哎,怎么悔棋呀?哎哎,怎么悔棋?就这么走啊,啊,就这么走,就这么走有什么关系啊。再下一盘,再下一盘。


这就是生活中的袁隆平,广泛的兴趣爱好、特立独行的性格、豁达乐观、永不言败,让你感觉他就像是你身边的一位开朗、倔强、平实而率真的老人。


记者:您觉得袁老师什么时候最帅?


邓哲:什么时候最帅,什么时候都觉得还可以。


2006年,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为他举行的一次庆祝活动的即兴表演,这是属于他的舞台。至今,他还有着他的梦想,也让我们充满着期待。


袁隆平:我这一生还有两个愿望,这个要实现了我就心满意足了。第一个愿望,把第三期超级稻能够在2010年能够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这是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把杂交稻推向其它国家,由现在的三千万亩左右,发展到中国现在的面积——两亿二三千万亩,每公顷能够增产两吨粮食,就是1500万公斤,给世界人民多提供三千万吨粮食,多养活一亿多的人口。这两个愿望实现了,我就算是心满意足。那个时候,实现了之后,我可能还不满足,还可能有新的目标。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能比让人们吃饱肚子更重要的呢?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为中国,同时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已经年近80的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仍然奋斗在科研的前沿。在这里我们也衷心地祝愿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身体健康,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