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部市合作”助推上海科技创新试验基地

2007-11-8 09:39:37
来源:《科技日报》/王春




  开栏的话为了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七大的热烈反响,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科技界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全面展示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精神风貌,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辟《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栏目,集中刊发新华社记者和本报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

  打开电视,就能享受到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已不再遥远。在上海“长宁古北”和“浦东第九城市”试验区,国际领先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将形成覆盖2.8万用户的网络体系。在2010年之前,同样的“极速之网”将在全国6―10座城市的有线电视网上实施,届时,500万户家庭都将通过电视体验到互动新媒体的魅力。

  宽带的“极速享受”发端于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上海正是这张“极速之网”的诞生地和试验床。从最初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到拿出像样的“上海模式”向全国推广,申城仅用了3年。高效率的创新,得益于几年前开始探索的“部市合作”会商机制。

  2004年,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率先在全国确定了“部市合作”总框架,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就重大事项进行合作的会商机制。此后每年,科技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工作会议如期举行,一轮又一轮的部市合作项目在申城展开。上海吃掉了一只又一只“第一只螃蟹”。上海集聚着一支实力强劲的科研“国家队”。在1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上海以领衔或参与的方式承担了11项。燃料电池轿车、磁浮列车、信息安全等国家战略项目和一批863项目顺利落户上海。

  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上海不仅要“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刻,勇挑重担。这种积极姿态,也成就了上海“部市合作”的丰硕成果。

  借助“部市合作”的契机,3年来,上海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紧密服务国家战略,成为敢为天下先的国家级“创新试验基地”。

  3Tnet、高速磁浮列车、燃料电池汽车、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技术和产品相继在上海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上海市市长韩正在11月5日会商工作会议上盛誉,国家指导地方科技创新、地方服务国家战略的机制卓有成效,“部市合作”这一富有活力和成效的合作创新制度引领了上海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空中飞翔。

  凭借“部市合作”项目做一个、成一个的信誉与实力,在今年确立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高比能量超级电容器中试技术及应用示范”、“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示范工程”等8个项目再次将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的“首演地”选择在了上海。

  “率先之举”对接国家战略

  改革创新的深度推进,往往需要更多“率先之举”。

  以应用为导向整合资源、科技攻关,地方和中央合力推进不遗余力。“氢能与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煤清洁利用”在上海刚被作为战略重点提出,科技部马上牵线搭桥,在上海成立中意合作“上海氢能研究中心”,并确定“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5个国际项目。“部市合作”提出建设“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方面及时成立这一机构,并通过攻关项目招标,整合从事食品安全研究开发的人才和技术。

  与争取可观的国家科研经费相比,上海更关注培育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思考如何促进一批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在这场代表国家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并因此带动一个个新兴产业。统一部署、前瞻布局、制定切实规划,积极鼓励和精心组织各方力量承接国家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项目,上海市科委抓到了先机。

  “九五”期间,上海市科委就对“新能源”相关领域进行了前期的重点布局,率先实施技术路线也应声而至。这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燃料电池轿车”的落户、“清洁能源”项目写入部市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对接“部市合作”计划,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应运而生。“只有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才容易调动团队、凝聚人才。”该中心的工程师虞俭说,这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5个专业研究室,通过项目和任务,整合了各个领域产学研最优秀的团队。不同课题组、不同实验室相互讨论、碰撞,激发了创新的能量。“上海强大的科技实力,不仅在于上海的底子好,更来源于在过去承接国家科技战略任务过程中的锤炼和产业布局调整。”上海市科委一位业务主管说。

  在《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技术创新任务战略产品第一个选项原则就是必须对接国家的战略任务,该纲要在科技创新的大方向上与国家规划纲要的关联度高达80%%左右。在新颁布的配套政策中,上海市规定在税收、经费投入、政府采购等方面首先要对国家重大专项倾斜。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表示,实施“部市合作”,就是要把上海的人才和经济优势,聚焦到国家的需求上,为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一个坚实平台,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服务国家战略,更加全面地承接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更加有效地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善集大成的试验平台

  上海在新起点上深度推进改革开放的探索,不是自我封闭式的循环,而是善集大成的试验平台。

  “创新试验基地”身在上海,心在全国。在“部市合作”总体框架的指引下,上海立足自身优势与特点,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区域发展并举。与上海市区一江之隔的崇明岛,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必须依靠科技破解难题。这一在全国具有普遍、示范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很快成为“部市合作”的交集。短短几年,太阳能发电、半导体照明、垃圾生态处理等“绿色”新景观,都已化作崇明岛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座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的“海上花园”,有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以“部市合作”形式设立的世博科技专项整合全国的创新资源,在能源、建设、环境、运行、安全和展示六大领域部署实施了98个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有相当部分项目陆续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化为现实。

  先试先行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更是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伴随“部市合作”机制确立同时启动的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供推广的区域示范。截至今年9月,平台累计提供服务178.63万人次,服务对象遍及全国。本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的《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更是全国首部为倡导大型仪器设施共享理念和行为的地方立法。以上海的科研共享平台为“蓝本”,长三角384家单位的362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也于去年实现联网,累计提供区域间共享服务逾2700次。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促进,上海在平台建设、运行和服务中逐步导入市场机制,通过引入多元投资、试点政府采购服务、强化绩效评价等途径,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快探索“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尝试科技评估监督的建设,上海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科技部万钢部长于11月5日在沪召开的科技部、上海市2007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上由衷地评价道,上海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上海的科技工作定位高、眼光远、实力强、办法多、抓手实、成效好,与科技部的合作工作成绩多,富有创造性。下一步科技部将与上海进一步紧密合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共同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集成优势,切实组织好重大专项;围绕重大需求,体现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积极探索和创新科技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比翼,地方和中央对接融合,上海“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正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