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香山科会学议综述:突破湍流瓶颈 推动空天技术自主创新

2007-12-7 08:42:44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潘锋




——第308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中的湍流与CFD研究

湍流是空气动力学中跨世纪的难题,经百年研究尚未解决,是制约计算流体力学(CFD)发展和新型飞行器研究的瓶颈问题。以“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中的湍流与CFD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为主题的第308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我国湍流研究和CFD技术应用现状,并就如何促进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无法绕开的瓶颈问题

“湍流是流体力学中公认的难题。自从19世纪末O.Reynolds提出湍流的统计理论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了。”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庄逢甘说。

庄逢甘指出,湍流研究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发展涉及我国的空天安全,作为最重要的空天武器平台,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特点是高速度、高机动、高隐身和长航程。针对这些特点,要发展适用于高速飞行的空气动力学新概念和新的设计思想,就需要深入开展可压缩湍流等方面的研究,为飞行器及其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研究员白文在《国外CFD在飞机研发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报告中介绍,数值模拟技术近年已成为飞机设计的一项关键技术,CFD已成为飞行器设计和宇航系统评估的例行工具,CFD和实验研究相配合,在飞行器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航空航天行业可用的大型计算机资源、自研CFD核心计算软件水平、CFD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与会专家介绍,有效地使用CFD方法已成为军机、民机成功设计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使风洞试验模型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提高了设计质量,降低了研制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增强了竞争优势。但是面对CFD的发展和在航空航天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湍流已成为制约CFD发展和新型飞行器研制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瓶颈问题。特别是新型飞行器设计中涉及到的可压缩湍流,更是过去研究较少但却是更复杂的问题。动力问题是空天作战武器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一,许多技术难题都和湍流密切相关。如果对高速气流中湍流规律知之甚少,就无法准确地预测流场,也就无法优化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气动布局和气动外形。

湍流研究尚不能满足需求

庄逢甘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湍流模型理论和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不能满足湍流工程计算的需求,存在一些重大课题有待解决。湍流是多尺度有结构的不规则流体运动,这是湍流运动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湍流研究的困难所在。湍流实验是认识湍流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较好普适性的湍流模型,有的模型计算某类流动时性能很好,但是计算另一类流动,其结果却不能接受。

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不断提出各种新型飞行器的概念,CFD已经成为飞行器设计的三大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飞行器的设计中。如果能够将飞行器的气动性能、载荷、稳定性、操纵性等都计算准确,则可以减少很多实验工作。但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我国在湍流模型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能令人满意。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所虽已发展了一些性能先进的湍流模型,但其工作与产业部门的沟通不够。应用方面,当前,在我国航空航天的主要研制部门,CFD已用于型号设计的各个阶段,成为空气动力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使用的软件既有引进的商用软件,也有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单位自主研制的程序,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部门从事计算的人员往往对湍流模型了解不多,特别是对湍流模型研究的新进展不够了解;应用湍流模型开展数值计算的经验不多,在选取湍流模型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促进湍流研究向工程实用化转化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和应用湍流模型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发展多层次湍流模型,根据工程实际问题的湍流物理特征、计算精度、计算时间、投入费用的要求等,来选取合适的湍流模型。同时,要选择航空航天工程中具有典型性的多种湍流对湍流模型进行标定、评估和优化。评估的流动越多,优化后的模型越具有普适性。

会议执行主席、两院院士顾诵芬建议,对CFD软件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应进一步开发的方向;服务大飞机工程,采用真实飞机数据开展CFD确认研究;发展一套完善的航空CFD共用体系;集成优势软件资源,建立“航空CFD共用软件体系”;建立“航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工业应用,发展高精度、多学科数值模拟的方法和过程,促使新的减阻技术、流动控制技术和全新的外形在未来飞机设计和发展中获得应用。

庄逢甘强调,加强我国的湍流研究以及CFD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大力倡导联合攻关,优势互补。提倡产研学之间紧密的合作,即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生产部门、设计研制部门、航空航天系统各相关专业研究所及大学研究力量的密切合作。根据湍流模型自身的特点和工程应用的需求,建议考虑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有参考价值的某型飞机为研究对象,将飞行试验、地面试验、数值计算和湍流模型的相关研究人员结合在一起,首先系统地收集转捩和湍流的试验资料,选择几个湍流模型开展计算评估和优化工作。通过这样的技术攻关发展出普适性较好、不依赖于计算工况的湍流模型,促进湍流的研究工作向航空航天工程实用化转化,促进实验、理论、数值计算各方面研究人员的结合,推动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