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国际专利,申请还是不申请?

2011-3-14 08:22:57
科技日报




20余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只有一个申请国际专利;国家资助的高水平论文反被美国公司无偿产业化。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获益,然而几十万的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使人望而却步——

  “我参加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选中,20多个项目只有一个申请国际专利。有一篇论文还被美国无偿产业化了,这太不正常!”本报3月6日《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再被外国人无偿使用了》一文中报道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委员建议国家科研项目要明确国际专利申请指标。

  然而,他的重拳出击却打在了软棉花上。小组讨论中,无人回应。

  追问同组委员、上海神力科技公司总经理胡里清,得到的回答是:“近期没有申请国际专利的打算。”

  胡里清的理由很充分,费用高、动辄几十万;周期长、从申请到初审就要一年;中介难找、服务产业并不完善。“产业化初期,没有财力和精力来顾及这个问题。”尽管他掌握着燃料电池领域的高端技术。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为12339件,成为第四大国际专利申请国。

  与优秀数据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极不均衡的分布。华为公司和中兴通讯分别以1863件和1528件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申请榜的第二位和第四位;作为创新之源的中国大学却没有一所挤进国际专利申请前50名。

  如果说胡里清是望而却步,那更多人是缺乏专利意识,缺乏通过专利获取高额利润的认识。

  “到2010年初,我国企业因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诉讼而支付的赔偿金超过10亿美元。”王涌天有些痛惜,“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我们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申不申请国际专利,取决于能否获得收益。”天津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志敏代表一语中的,“对企业而言,要分析一下自己的技术在国外有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分析能不能形成竞争策略;科学家则要算另一本账,如果预计自己的技术十几年都难以通过产业化获取收益,那么过早申请国际专利就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支出巨额的专利维护费。”

  胡里清正是考虑了成本才拒绝了国际专利的申请,“等我要进入国际市场时,就会布局国际专利。现在不如用同样的精力从其它方面赚钱。”

  辽宁奥克化学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委员的意见则有所不同,“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申请了”,他觉得企业的眼光应该再抬一抬,真到要打入国际的时候再申请就晚了。

  江苏盐城捷康公司就是利用自己的专利权,主动应诉美国337调查,并且取得胜利的极少数之一。由于拥有美国发明专利,捷康在没有被调查的情况下主动应诉,打破了西方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垄断的国际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公司甜味剂的销售提升到美国第一。

  “我们实验室以863课题研究成果申请了两项国际专利,很快有美国公司来洽谈专利权转让使用事宜了。”王涌天的亲身经历让他笃定地认为,项目立项要申请国际专利才能保护政府计划研究的创新成果。

  “知识产权带来的价值虽然难以评估”,朱建民说,尽管他还没有发展国际业务的打算,但是他打算“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国际专利申请了”。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列入24个主要规划指标之一,表明发明专利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性指标。”何志敏表示,“目前,我国企业的专利意识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总体上比较低,如果没有政府引导,不申请专利保护或者授权后不及时交纳年费,就很容易丧失研发成果的合法使用权,甚至遭到侵权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