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是什么?我们就这个问题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有人说这是长度单位,有人说这是大米新品种,也有人摇摇头说不知道。
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的观众并不能说出纳米是什么。在普通人群当中,科学其实还离我们有一段距离。
本期《今日关注》带您一起关注这个话题,和科学家们一起享受科学。
详细内容
主持人(鲁健):在很多人的眼中,觉得科学是一个非常高深莫测的,甚至是有一个枯燥的词。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有时候也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说,您能够准确地说出纳米是什么吗?您知道光年是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吗?您知道在昆虫界,有些昆虫是可以三代同体,也就是祖孙三代在一个身体里,这样的奇怪现象吗?其实有时候科学离我们的距离并不远,在这几天全国各地开展的2007年度的科技周活动上,有很多人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请到了三位嘉宾跟我们讲讲和在全社会普及科学?一位是科技部的梅永红司长,您好梅司长。还有一位是参与过大量科普实践的青年科学家张润志先生,您好。另外一位是从事动物保护科普工作的郭耕先生。郭先生其实在很多的高校都讲授科普的课程,非常受欢迎。首先我们的记者为了做这期节目,专门搞了一个街头调查,就是问问大家看看普通人对“纳米到底是什么?”有多少的了解?我们先来看一看。
记者:请问你知道什么是纳米吗?
北京市民:是衣服的一种。
记者:这三个选项你选哪一种?
北京市民:A。
记者:新型材料?
北京市民:嗯。
记者:您觉得呢?
北京市民:对。
记者:是什么?新型材料?
北京市民:对。
北京市民:新型材料吧,选A。
北京市民:也是A吧。
北京市民:新型材料吧。
北京市民:B。
记者:长度单位?
北京市民:对。
北京市民:就是一种长度单位吧。
北京市民:新型材料。
北京市民:新型材料。
北京市民:纳米是毫米的1/1000。
记者:长度单位?
北京市民:对。
北京市民:我不太清楚。
记者:您觉得是哪一个?
北京市民:长度单位。
北京市民:长度单位。
北京市民:大米新品种。
北京市民:大米新品种。
北京市民:我不知道。
北京市民:不太清楚。
记者:您知道吗?
北京市民:不知道。
北京市民:长度单位吧。
北京市民:长度单位。
主持人:我们栏目也算是参加了科技周的活动了,因为纳米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在很多广告上也是经常被频繁的使用,好像是广告使用最多的一个高科技的概念了。我估计可能很多广告业主,他们自己也没搞清楚纳米是什么?只是借用过来。从刚才我们的调查来看,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观众其实好像并不能够准确地说出纳米是什么?这是不是也能够反映出现在在普通的人群当中,对于科学的概念的了解程度。
梅永红(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是的,现代科学进入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了,但是我们现在公众对科学的了解实际上还很不够。据我们有关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实际上只占了我们全部人口的2%,而相应的在美国,这样的比率是17%,由此可见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主持人:因为我知道郭耕好像经常在一些高校里面开展科普讲座,在你讲座过程当中,因为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他们对于你的讲座兴趣有多大呢?比如说对于科学的兴趣。
郭耕(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大学生对科普讲座其实刚开始有一些有抵触的,觉得这个都是小儿科的东西。因为我讲的是动物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的,而且有很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所以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他们就会感受到这个很重要,而且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东西是第一次听说。
主持人:现在是不是每次讲座去的人还是很多的?
郭耕:对。
主持人:反应到底有多火爆?
郭耕:可以说每次讲课完了以后,都出现过一些粉丝,而且给我发信。
让科普幽默起来
主持人: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一看,你在北京林业大学的科普报告的场面。
在北京林业大学里有这样一场特殊的科普报告,主讲人郭耕老师自编自演了一出动物联合国大会的独角戏。郭老师通过维妙维肖的模仿,道出了各种动物对地球的贡献。
郭耕(表演者):这话音刚落啊,只听“嗷”的一声就上来一位,这位唱着歌就上来了,“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是大灰狼。我一看到年老有病的动物,就奋力捕杀,既保护了植物,又优胜劣汰,控制了食草动物的数量,这就是我的贡献。
而郭老师改编的“果子狸版”的“吉祥三宝”则反映了一部分不懂的环保的人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了与自然界的不和谐,这首改编曲更是迎来了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郭耕(表演者):阿爸,人类为啥抓走我的妈妈?吃啊。他们是否还要杀我全家?可能。难道人类不懂天理报应?理应知道啊。滥食动物导致非典爆发。小果子狸。
主持人:看得出来郭老师讲这一课,应该说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那您觉得平时您做科普这方面的讲座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让同学们感兴趣?我看刚才真的是调动了,又唱歌,又表演。
郭耕:还有口技,还有诗歌,当然还有传统文学的。因为我要面对不同的人,我非常有信心不会让听讲的人睡觉的。
主持人:但是看了您的讲座以后,我倒有种担心,我觉得做科普怎么感觉这么不容易?让那么多人理解科学,真的要付出这么的辛苦。
郭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张润志(昆虫学科学家):科学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所以科普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也容易。我给你举一个很简单的小例子,我这儿放了一个昆虫。
主持人:这我们得请摄像师来拍一下。
张润志:我今天专门拿了两头,一个很小大家可能看不见,但这两条虫子到底哪个更重要呢?一般人可能觉得这么大个的肯定很重要。
主持人:如果摄像机质量差点还真拍不出来,其实现在您的左手上拿着一个也是很小很小的昆虫。
张润志:这相差几十倍的个体,事实上这个大的是危害竹子的,是我们自己的昆虫。这个小的著名的入侵害虫稻水象甲,每年给我们造成的损失……
主持人:这两个昆虫一大一个是一个品种吗?
张润志:不是一个种,但是一类。
主持人:叫什么呢?
张润志:叫象甲,就是象鼻虫,有一个很长的鼻子,嘴是很长的。
主持人:有点像大象的鼻子,所以叫象鼻虫。
张润志:对,这一个小小的东西每年使我们几十万、上百万人的粮食遭受损失,它危害水稻,而且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它是孤雌生殖,它为了入侵到其它地方,不需要雄虫了,大家想想一头就能建立一个种群,这种可怕程度。
主持人:你右手的这个大个儿比旁边的这个小要大几十倍,它主要是吃?
张润志:吃竹子,小的是危害水稻。
主持人:还好,如果这个大个儿的要是吃水稻的话,那就麻烦大了。
张润志:所以这样一来,大家首先激起一个兴趣,为什么一个东西不需要雌的跟雄的就可以繁殖一个种群呢?
主持人:就是无性繁殖。
张润志:对它的扩散、入侵影响巨大,这样一个角度大家就比较感到兴趣。
主持人:而且我听说这种虫好像可以三代同体。
张润志:这种虫不是,另外有一种蚜虫,它还没有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它已经就怀孕了。这样三代同体,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这样对它的种群非常有好处。
兴趣 打开科学的第一扇门
主持人:其实说起来科学确实很有趣味,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可能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接触昆虫的机会也很少了。像这次的科技周上,有没有一些活动能让这些学生或者谁有这样和科学亲密接触的机会?我记得以前在这样一些科技周上,像“索尼探梦”这样一些互动类的活动是非常受欢迎的,这次科技周上有这样的活动吗?
梅永红:有的,比如我们安排的机器人的这种活动,可以让我们的参观者直接跟机器人进行对话。你咳嗽一声,他也咳嗽一声,当你要问到输入程序一些语言的时候,它会给你一个回答。
主持人:而且我听说这次科技周中科院的很多研究所都向公众开放了,张先生应该就是在中科院工作的。
张润志:我是在中科院动物所。
主持人:动物所,你们所就是向公众开放的?
张润志:对,向公众开放。而且这次的主会场召开的开幕式就是在我们动物所来开的。我们的标本馆,各种研究的重点实验室,还举办了全国很重要的一摄影比赛,各种活动全部还配合开幕式。
主持人:动物所向公众开放,有什么可看的内容吗?
张润志:我们可看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刚才谈到的动物疫病、生物入侵、解密大熊猫,这些活动观众是非常感兴趣。
主持人:我们以为这些一般可能只在博物馆才能够看到,动物所里就有是吗?
张润志:我们现在有的动物标本馆是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
主持人:那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我们一起到动物所看一看。
中国科学院的动物所在开幕式后就有一个市向公众开放的活动,活动刚一开始就迎来一批参观的中学生。看到这些平时很难接触的动物标本,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相机、手机牌照留念。
中国科学院科普志愿者:这里一共有超过20万号的标本,超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