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著名理论家、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龚育之教授诞辰78周年纪念日。这是自龚先生于2007年6月12日去世后的第一个诞辰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龚育之创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组织了有数十位学者参加的“龚育之先生追思会”。
追思会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方新主持。她在简短的发言中总结了龚育之1952年到中宣部科学处工作以来,在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政策以及重要政策文件起草和博士生、硕士生培养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她说:“今天我们聚在一起,不仅是回忆和纪念龚育之先生,也是向他学习。”
从追思会上几代与龚育之有过交往的学者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一个追求革命追求科学的理论家。
龚育之先生曾说:“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学,追求革命。科学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根据于科学。”自称“年龄最大,与龚育之交往时间最久”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何祚庥院士率先发言。他追溯了与龚育之从学生时代开始的交往,介绍龚育之如何追求科学,又如何追求革命,并总结说龚先生追求科学追求革命,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的理论基础上,这种理论上的严谨从他年轻时代就体现出来了。
这种追求也可以从龚育之在政治动荡的年代,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家的保护中体现出来,曾与他长期共事的吴明瑜对此印象尤为深刻。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身份出席追思会的吴明瑜,回忆了从“反右”斗争起,他与龚育之共同经历的几件事。他说:“龚育之同志尊重科学人才,不搞盲目追风整人。”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对此也有深刻感受,他说:“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结构是学者加官僚,像龚先生这样的人,至少我觉得他是革命家加科学家。”联想起当下很多受利益驱动的知识分子,冯之浚认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龚育之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的人格典范和价值取向。
在追思会上,龚育之的3位学生分别发言,他们一方面表达了对老师在学术造诣上的钦佩,另一方面还谈论了龚育之先生容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以及对人谦和、关怀后辈的长者风范。
龚育之的夫人孙小礼回忆了龚育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边乐观地与疾病斗争,一边还让夫人为他读书,在读到王蒙自传中一段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论述时,还要人把书页折上,留待以后写文章可以引用参考。孙小礼为追思会带来了龚育之留给世人的最后的礼物——他的遗作《党史札记》。
龚育之的学生李惠国在讲话中引用了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诚,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他说,“我想龚育之老师,他的学问、他的人品,正像爱因斯坦形容居里夫人一样。他在这方面将会深深地、永远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学人。”
正如冯之浚所言,龚先生是一座宝藏,我们要不断地从“龚山”中挖掘宝藏,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