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论文署名院士靠后”怎么成了新闻

2007-6-7 08:44:37
来源:新京报/张鸣




一项研究发表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谁的贡献大谁排第一,然而,正常的事情,往往变成了稀罕,而反常的事情,却变成了常态。这个事情所反射出当前学界的潜规则,令人扼腕。

报载,浙江工业大学有三位学者,在国际顶尖专业刊物美国的《化学评论》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署名,工程院院士沈寅初排名最后,前面的两位都是他的学生,第一名还是一位沈寅初院士的在读博士生。当然,这个人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

这种事在国外也许并不新鲜,老师与学生合写文章,老师贡献小排在学生的后面,司空见惯,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但是在国内,这种事情却成了媒体报道的新闻。别说文章发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就是国内的“核心期刊”,这种事情也像白乌鸦面世一样。凡是合作研究,无论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成果出版,署名在前的往往是名声显赫的,不管他出力多少,这似乎成为当下学界的一种惯例。师生之间,只要是合作,不用问,一定是老师署名在先,哪怕老师连过目都懒得,也必须是在第一位。

其实,在学界,有些老师也不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该,往往在人前就公开承认,理直气壮。当然,这种联合署名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有的属于老师见便宜就占,也有的学生为了方便发表,故意拉老师的大名唬人的。但是,我们还看到另外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在某些特别有权势的“学官”那里,正在迅猛发展。那就是学生打工,老师名利兼收,有的在出版时仅仅在后记里被提上一笔,有的干脆就踪影全无,老师一个人全占了。某些“学官”主持的课题,从一开始,主持者就公开对参加的年轻教师和学生讲,课题要你们做,但必须贡献出来,挂主持者的大名。

这种现象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知道,但早在强调集体贡献的年代,这种事情已经初见端倪,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名字,署名的只有集体。到了强调第一署名的今天,当年的集体,变成了有地位的人,任由他们出了风头再出风头,好事全占。此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演成彻头彻尾的学术丑闻,某些大牌教授被发现有抄袭现象,自我辩解是学生干的,其实就是这种第一作者的“挂名”惹得祸。事实上,这种事情,才是真正的学术腐败,即有学术权势者,利用职权,侵占他人成果,而那些抄袭,实际上只能算是学术偷窃。

学术的发展,需要联合研究,理工农医如此,人文社科也如此,但是,一项研究发表时,理所当然,应该谁的贡献大,谁排第一,如果贡献差不多,才可以按资历,这是常态社会的正常事。然而,正常的事情,往往变成了稀罕,而反常的事情,却变成了常态,就像一个漫画画的那样,大家都歪着头走路,结果突然来了一个直脖子的,大家都骂他不正常。我们现在的某些学术圈,就有漫画里的情况存在,人们不习惯的,反而是那些在外面的世界看起来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事情。

沈寅初院士所做的,其实只是基于平常心的平常事,但是,却无意中制造了新闻。只是,这件平常事变成新闻,被人报道出来,对沈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或许不是全然有利的消息。我担心,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沈院士有可能将会成为学界一些人的众矢之的,中了暗箭。无论如何,这个事情所反射出当前学界的某些潜规则,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