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中国海陆空联动开展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与预报

2008-4-17 10:21:52
来源:新华网




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6日在位于上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构建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与预报技术应用平台的又一重要举措。

海洋专家认为,建立海洋赤潮灾害重点实验室,开展以赤潮立体监测技术、赤潮预警报及应急管理系统技术为重点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工作,是加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对整合提升中国海洋赤潮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海洋局要求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赤潮监测技术研究、应用、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张惠荣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高度重视海洋赤潮的减灾防灾工作,海洋赤潮灾害监测已由单一陆地水面监测,走向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海上浮标和海床基监测、船舶监测以及岸基站等多种手段立体监测的新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资助开展了一系列赤潮灾害监测与预警报模式,重点开发了赤潮短期数值预报、统计预报模型和有毒赤潮诊断技术,赤潮发生率预报精度达30%。

2003年起,中国在近海设立了19个赤潮监测区,全面开展了赤潮灾害的业务化监测。2005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赤潮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国家863计划《重大海洋赤潮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项目开展了海洋赤潮灾害的专项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但是,现有赤潮监测体系缺乏一个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支撑平台,缺乏对多源监测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应用能力,难以满足赤潮应急处置所需的相应速度和决策依据。

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于应用基础与技术集成应用类,重点开展海洋赤潮灾害业务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新型立体监测技术推广应用。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说,随着中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赤潮爆发频率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日趋严重。

据统计,1971-2007年中国沿海记录的赤潮共928次,平均每年约25次。中国东海海域的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明显高于其他海域,2001年至2007年,东海发现的次数近400次,累计面积9.3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其他三个海域之和的1.7倍和3倍多。大规模海洋赤潮灾害给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公众健康和海洋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