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论家、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龚育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龚育之教授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曾参与《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参与党的“十一大”至“十五大”文件的起草工作。
龚育之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龚育之教授1953年开始发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文章。1956年协助于光远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中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研究规划草案》。1955年确定“控制论”一词的汉译名称,1957年合译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代表作《控制论》。1961年出版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第一部论文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找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龚育之教授与吴江等几位学者一起参加谈话。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前身)成立,龚育之教授成为该组兼职研究人员,1962年起兼任副组长。龚育之教授是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二批自然辩证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龚育之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与政策的研究。龚育之教授在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1961年第一版、1978年增订版)、《科学?哲学·社会》(1987年)、《自然辩证法在中国》(1996年初版,2005年增订版)、《龚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科学的力量》(2001年,合著)。
龚育之教授部分研究成果
龚育之教授自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兼职教师,开始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1984年起,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在北京大学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龚育之教授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同志治丧委员会定于2007年6月21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送别仪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2007年6月12日发出通知,决定于2007年7月12日上午9时至17时,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龚育之名誉理事长追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