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有关泥炭地退化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的新研究发现,每年由泥炭地遭破坏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0亿吨,这相当于全球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
实施这一研究的“湿地国际”和“全球环境中心”11日在此间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保护并恢复泥炭地,因为这是减缓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声明说,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海滨地区、热带地区和山地泥炭地特别容易遭到破坏。
泥炭是一种包含高比例的、积聚了数千年的死亡有机物(其中主要是植物)的土壤,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大约1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泥炭。泥炭地即泥炭分布的地域,是一种独特的湿地类型,它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贮存了全球20%的淡水资源和超过30%的碳。目前,全球泥炭地面积约为5亿公顷。
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人类为发展经济大肆砍伐在泥炭地上生长的树木,甚至排干泥炭地里的水,导致泥炭地退化。因为一旦把水排干,泥炭地的性质就会改变,其中贮存的碳就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