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给“50亿年后地球很可能被太阳吞没”观点当头一棒
天文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恒星变为红巨星的膨胀过程中,它周围的行星有可能逃脱宿命的安排,并不一定会被吞没。这一发现似乎也让地球的未来命运变得更有争议。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13日的《自然》杂志上。
太阳等恒星在核心的氢消耗殆尽后都会先发生收缩,使外层的氢进入其热氦核,进而发生聚变反应,导致核心的温度比之前更高,恒星半径因而会膨胀100倍,成为红巨星。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吞噬”掉一切进入半径范围内的行星。
领导最新研究的是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的Roberto Silvotti,他和同事观测的恒星名为V 391 Pegasi,它已经经历了红巨星阶段,正在变为一颗热亚矮星,而侥幸逃脱的是它的行星V 391 Peg b。
由于V 391 Pegasi是一颗周期性脉动的恒星,该恒星周围万有引力的任何变化都很容易被科学家发现。正是利用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行星V 391 Peg b。它与V 391 Pegasi之间的距离为1.7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日地间的距离),公转周期为3.2年,是人类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行星之一。
天文学家一直认为,两个天文单位以内的距离对行星而言都是不安全的,显然V 391 Peg b是个特例。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天文学家Matt Burleigh表示,“这是首次发现一颗接近恒星的行星能够走得如此之远。这项研究表明,白矮星周围或许也存在行星。”
许多科学家预言,50亿年后地球的命运很可能就是被太阳吞没。不过,Silvotti的结论给了这种观点“当头一棒”,地球的最终命运仍然难以捉摸。
Silvotti推测,当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地球的轨道半径约为现在的1.5倍,与V 391 Peg b和V 391 Pegasi之间的距离相当。不过,由于行星的质量不同,以及恒星的膨胀过程存在差异(太阳在红巨星后将变成白矮星而非亚矮星),这两种情况还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一切都还难下定论。Burleigh表示,地球能否幸免生死就在一线之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地球能够幸免,当太阳变成白矮星后,地球将遭受X射线和紫外线的强烈轰击,从而变成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