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专家鉴定通报称九江大桥有前瞻性 垮塌与质量无关

2007-6-21 08:53:43
来源:大洋网/李刚




九江大桥船撞桥梁事故技术鉴定组6月20日上午11点在广州江湾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该次事故的鉴定结果。专家表示,九江大桥的垮蹋确实与桥质量无关。大桥设计有一定的前瞻性,船的撞击力大于桥的防撞能力导致事故发生。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同济大学姚玲森教授强调,这座桥的设计已经是很有前瞻性,维修首先是面临清理河床的问题,涉及垮塌部分附近的26号桥墩的受力问题。经过检查,有一定的可能性将会炸掉26号、27号桥墩,第5孔第6孔都可能不能保住。维修的办法很多,清理好河床之后,可以有很多放案考虑。

新闻发布会没有透露事故的赔偿问题。

据悉,目前刚刚打捞上来一辆落水的汽车,但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发布会实录:广东通报称九江大桥无质量问题

九江大桥船撞桥梁事故技术鉴定组6月20日上午11点在广州江湾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该次事故的鉴定结果。

10点左右,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广州市内多家媒体率先赶到新闻发布会现场。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记者已经纷纷赶到发布会,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香港有线宽频、香港电台、香港商台、星空卫视等。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专家有: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总工、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廖朝华,同济大学教授姚玲森,以及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陈冠雄。

现场记者都表示,希望在诸多的猜测之后,专家能够给出九江事件中桥为什么不堪一击,一撞就倒。

会议由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陈冠雄主持。

上午11:00,九江大桥船撞桥梁事故技术鉴定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中央电视台记者:九江大桥的胯蹋确实与桥梁无关吗?

专家:与桥无关,桥梁断裂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归为大桥的质量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九江大桥的设计是引桥的防撞度小于主体的防撞度,是否中国的所有桥梁都是如此设计?

专家:不是引桥经不起撞,是世界上对通航孔和非统航孔的设计要求并不一致,我认为我国对非通航空的防撞度是超前的。引桥的防撞度确实小于主桥,这是需要航行规则来解决矛盾的。规则很重要。

姚玲森教授:桥梁的设计,桥孔的距离都是一定的,一部分断掉之后,也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受力,因此会导致其它桥墩收到影响,相继垮掉。垮掉的桥面顶到河底,才达到受力的平衡状态,其它的桥墩才不至于垮掉。将来如果要修复这座桥,首先要考虑到这个微妙的受力状态。水流的冲击力很大,垮塌部分附近的桥墩都有变形。下一步我们首先要考虑保持这个稳定的状态,要从技术角度摸清楚现在桥梁的受力状态。

姚教授强调,这座桥的设计已经是很有前瞻性的了,维修首先是面临清理河床的问题,涉及垮塌部分附近的26号桥墩的受力问题。经过检查,有一定的可能性将会炸掉26号、27号桥墩,第5孔第6孔都可能不能保住。维修的办法很多,清理好河床之后,可以有很多方案考虑。清理河床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以及以后的修复问题,都需要保证质量,花费一定时间。

记者:这次九江大桥垮塌事件为桥梁安全敲响警钟,目前广东省对于桥梁安全的检测现状如何?将来会采取怎样的安全措施?

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陈冠雄:去年的同乐小桥事故,在同一天,江隆大桥也发生事故。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安排了对全省桥梁的 “体检”,由各高速公路,交通局等部门落实。广东省的桥梁在不断进行维修加固。我们担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车辆的超载问题,另一个是非法采砂造成的河床问题。我们对于特别是四类桥梁进行加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车流量大的都是重点加固的对象。

记者:6 15事故和非法采砂有没有关系?国家有没有规定桥梁不同的承受力问题?

陈冠雄:桥梁设计的时候我们又考虑到多种冲刷情况。目前看来,这次事件中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姚教授也表示,160米的通航孔我们考虑了1200吨的承重力,这在我们国家有明确的设计标准。香港的桥梁设计上也是如此。在不同河流上桥梁有不同标准。这个一级航道的设计是超前的。通航的径宽应该是80米,我们给了两孔160米口径,超过了标准。如果船是走在主航道内,就不会出问题。

廖朝华:通航孔和非统航孔的承受力在全世界都是难点问题。例如02年美国20几年历史的阿肯色桥撞击问题,这些在发达国家中都有出现过。这是概率时间,肯定会撞,但是从桥梁上找问题来解决撞击问题,是不可能的。解决事件发生的概率,才是用来防止事故的最佳方法。

姚玲森教授和廖朝华教授因为机票的时间问题,不得不马上离场,无法继续回答问题。

专家突然离开引起发布会现场躁动,记者一直追着专家请求解释事故原因。专家离开会场,发布会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