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千年积水丝绸不腐 舍利函中有座鎏金七宝塔

2008-8-7 09:20:02
来源:现代快报/胡玉梅 孙兰兰




开函

一波三折 小心翼翼

意外:铁函打开出现第二层盖板

这个一米多长的铁函里究竟有些什么?不久前已经解读的碑文上说,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七宝阿育王塔”等。那么,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昨天9:44,铁函的盖板缝隙已经清理干净。一根铁钎插入盖板,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所有工作人员屏住呼吸。

足有5厘米厚的盖板,掀起了一条缝,缓缓抬高。然而,眼前的状况却令考古专家一怔:里面黑褐的是什么?像是塞了满满一箱子土!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用手摸了一下,发现这竟然是又一层金属盖板!“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事,没想到盖板下面还有第二层盖板。”

记者在现场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层盖板锈蚀得非常厉害,四周边缘处很多地方已经坏掉,出现较大的洞,专家甚至可以用手伸进去。

对出现第二层盖板,考古专家都连称没有想到。“双重铁函,这种情况还没见过。”曾主持陕西法门寺地宫挖掘的考古学家韩伟说,对于舍利函来说,几重的标准就是按上面的盖来算的。这样来说,长干寺地宫这个舍利函,现在已经看到的就有三重了:最外面的石函、里面的双重铁函。根据碑文上的记载,如果不出意外,里面应该是个七宝塔,之后是银椁、金棺。一共就是六重,比法门寺出土的那枚佛指灵骨还要多一重!“一般来说,重数越多,表明受到的礼遇级别越高。”韩伟说。

谨慎:低温、充氮模拟原有环境

因为锈蚀严重,第二层铁盖很松,开启时必须要小心翼翼。“这层铁板的情况糟得多,只有几处还连接着,所以很担心会下滑,砸下去。”考古专家说。

直到中午11:48,第二层盖板终于掀开。这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满满一箱的水。“这应该是千年来渗透进去的积水,里面还有不少铁锈。”令人兴奋的是,浑浊的水里露出一些东西,像鼓起来的黑色塑料袋。

看到这样的景象,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蒋赞初也激动起来,“这应该是丝织物。南朝一些高规格舍利塔中的重要物件,外面都是用锦绣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梁武帝当年就是用‘九重锦绣’来包的。”

现场考古人员用针管取了水样之后,开始抽取铁函内的水。记者看到,一根细细的管子伸进铁函里的千年积水中。水抽取的速度非常缓慢,抽取时还设置了过滤网,防止文物碎片和水流一起被抽走。

13:01,抽了大概10分钟左右,铁函里的水位仅降低了10厘米,但中间露出的部分,已经依稀可以看出塔顶的形状。这时候,考古工作人员突然停止了抽水,在铁函口四周铺上白色棉布,并抬来一块玻璃,将铁函盖了起来。

“文物刚出土的时候是最脆弱的,环境改变太迅速,会对文物造成损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解释,铁函里很可能就是众人期待的塔,用丝绸从底部一直包裹到了顶部。而在文物中,丝织物非常“娇气”,很容易氧化损坏。因此暂停抽水,同时向铁函里充氮气,排出氧气。

祁海宁介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其实开启铁函的整个环境都在模拟原先在地宫里的环境。记者也留意到,放置、开启铁函的这个整理室非常狭小,仅几平方米,灯光昏暗,泛着黄光。“地方小便于控制环境,这里的温度只有22摄氏度,湿度也与原先的地宫一样;灯光也有讲究,不能有强光照射,以免损坏纸质文物或丝织品。”

惊喜:丝绸里包着座鎏金七宝塔

下午4点左右,铁函里的水终于抽干,一个丝绸包裹的塔已经显露无遗。从轮廓上看,塔被安放在一个底座上,位于铁函正中心。为了一睹这座塔的材质,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包裹佛塔的丝绸掀开一个小角,仅持续了几秒钟,又赶紧放了下来。

不过,这一掀,窥见到的情景,已足以令人惊艳!里面露出的,是塔身上金色的光泽,以及雕刻精美的纹饰,上面似乎还泛着蓝幽幽的光,更显得无比神秘。

“太好了,这太好了!”陕西来的考古学家韩伟忍不住惊叹。他介绍说,这是一座鎏金宝塔,保存完好,颜色非常鲜艳。“应该是一座七宝塔,但并非原先有人猜测的七宝阿育王塔。”韩伟说,佛教中认为,佛居住在七宝之地。七宝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说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玻璃;而塔是佛祖圆寂之后的归属地,因此也要有七宝。最早供奉佛祖舍利的是阿育王塔。不过刚刚发现的这一座塔,虽然还未看见全貌,但从轮廓来看,应该是中国式的楼阁塔,而非印度式的阿育王塔。

还有一点令专家意外的是,原本以为这么庞大的铁函,里面的塔一定也很高。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塔只有四五十厘米的样子。那么,塔下面还有至少六七十厘米高的空间,装的又会是什么呢?

长干寺地宫出土啥文物?

答案:两颗水晶球、一个玛瑙球、一些古铜钱、一只铜鎏金的凤凰

从地宫开启至今,都出土了什么宝贝呢?

虽然地宫考古仍然在继续中,但人们对已经出土的文物还是充满了期待。昨天,地宫出土的文物终于首次亮相,它们分别是:两颗水晶球,一个玛瑙球,印有“开元通宝”以及龙凤纹的古铜钱,铜鎏金的凤凰。

记者看到,这些文物放在蓝色的锦盒里。两颗水晶球,最大的一颗有鸡蛋般大小,它们淹没在一大堆铜钱当中。当初发现的时候,大的水晶球在铁函的上面,而小的水晶球在铁函的下面。“水晶球是镇守铁函的宝贝,看到了水晶球就可以知道,铁函中一定有舍利。”考古专家说。

最让人称奇的是铜鎏金的凤凰。记者看到,由于在地下埋藏近千年,经过氧化,凤凰已经发黑,但凤凰的造型仍然非常精巧:它伸着脖子,一副飞翔的样子。

“长干寺内为什么会有凤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说,这正好印证了南京有个凤凰台;而且,凤凰是在盛世才有的。

千年丝绸为啥不腐?

答案:水让它“长寿”

如果有丝绸和经书,历经千年一定都烂如泥了。但昨天,铁函上的两重盖板去掉后,人们看到了完好的两层包裹鎏金七宝塔的千年丝绸,考古人员还用手摸了摸,相当结实。

昨天,当已经在铁函内呆了近千年的积水展现在大家面前时,这些水也成了一种文物。考古专家们用针管小心翼翼地把水取样,这些水将被专家们解剖成分。

抽掉了水,鎏金七宝塔的包裹物——宋代丝绸就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一开始大家还非常担心,这些丝织物一经氧化,会“见光死”,但专家们发现,铁函开启几个小时后,丝织物还非常结实。

为什么千年丝绸会如此结实呢?“南京博物院的文保专家奚三彩告诉记者,丝绸没有见光死是因为早有准备。“在铁函第二层盖板打开后,我们立即盖上了玻璃盖,往里面充氮气,隔绝外界接触,防止氧化。”而在地宫里,丝绸经历千年没有腐烂,最大的功臣就是那一箱的积水。“水让丝绸与外界隔离,处于缺氧状态,相当于在真空之中。”文物保护最怕的是半干半湿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下,文物很容易锈蚀,尤其是丝绸、典籍之类的文物容易变成泥。水对于漆器、金属类的文物都能起保护作用。“丝绸下面包裹的鎏金塔光亮如新,也是这个原因。”

不过,奚三彩表示,水对纸制品影响比较大。如果塔内有经书等典籍,状况可能不佳。

  重要

在众多的地宫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众多珍宝的法门寺地宫。昨天,主持法门寺地宫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学家韩伟却提出:长干寺地宫的发现,不亚于法门寺地宫。

  韩伟提出三点理由:

首先,舍利在我国及国外都有,但根据长干寺地宫已解读出来的碑文上记载,这里头却有“佛顶真骨”,这是从未见诸记载的。

第二,铁函里有佛发、佛爪,即佛祖的头发和指甲。这也是唯独在长干寺才有记载的,杭州雷峰塔地宫发现的金涂塔里,据说也供奉着“佛螺髻发”,但毕竟至今没有打开过。

第三,如果像记载所说,还有“诸圣舍利”陪伴着佛祖舍利,这也是非常罕见的。一般来说,后世的高僧舍利都是埋在佛祖舍利附近其他的地宫里供奉,同处一室的形式很少见。

“古长干寺的地位,相当高。据说,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中国有十九座,其中金陵长干寺是第二处。而法门寺则是第五处。”韩伟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干寺与法门寺级别相当。虽然到了宋代,长干寺地位不如以往,但地宫里的宝物却极有可能“流传有序”,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历朝历代不断增添新的供奉物进去。如果是这样,那就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佛顶真骨”,如果铁函内有顶骨出现,会真的是佛祖的顶骨吗?韩伟笑着说,在当年法门寺地宫发现佛指舍利时,为了辨别真伪,他甚至用舌头舔了一下,判断是玉质的还是真的骨头。这后来也传为一件趣事。他认为,如果有顶骨,是“佛顶真骨”的可能性极大。

秘闻

这一带共有四处地宫

长干里一带,向来是佛教圣地。之前大多数专家认为,这里最早供奉舍利的阿育王塔,其历史要从东吴孙权时算起。不过,昨天南京大学历史学家蒋赞初则提出,在东汉末年,这里就已经有阿育王塔了。

他依据史料作进一步考证说,最早的阿育王塔建于东汉末年,东吴时毁于孙淋执政时的灭佛之举。西晋灭吴后,僧人在原地重建佛寺称长干寺,到东晋中期曾先后各造一塔,成为双塔,仍然叫阿育王塔。梁武帝重修佛塔时曾一度叫阿育王寺。为了修塔,当时发掘了地宫,在深9尺处找到了石函,内有铁函,函内有金棺银椁,发现了佛舍利。梁武帝为之大喜,亲自到寺里礼拜,复建双塔,分别埋入了双塔地宫。

“所以,这里可能有四个地宫。一个是东汉末年的阿育王塔地宫,一个是这次发掘的金陵长干寺地宫,另一个是双寺双塔的,再加上大报恩寺地宫。”

至于原先有专家认为,大报恩寺旧址上最早的寺庙是建初寺。蒋老认为,建初寺并不在这里,阿育王塔在越城东边,而建初寺塔则在西北,两